TXT下书>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116绿林赤眉

公元13年——23年 西域瓦解。匈奴攻扰不止。绿林军、赤眉军起事。王莽制礼乐。

王莽改革完全凭着儒生的理想、想象、意淫,失败是难免的。儒生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所有东西都是好的,恢复古代制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满不是那么回事。

他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他以前面即使是**阵也要勇往直前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推行改革,密集出台政策却又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给自己设的雷太多,到头来不仅没趟过去雷区还把自己炸了个半死。

王莽推行新政完全是拍脑袋决策方式,根本没有周密地筹划,遇到问题就傻眼。

王莽新政一边出,一边废,搞乱了全国,搞臭了自己。当年王莽称帝,老百姓送金匾唱赞歌,把他当救世主。现在人们开始编歌骂他了。

首先起来造反的是刘氏宗族。王莽改汉为新,罢免了刘氏的官职,“赐姓”他们姓王,并且废了刘氏宗庙。刘氏宗族纷纷起来反抗。

匈奴也反了。匈奴单于恼他以“章”骗“玺”,不愿服从王莽的号令。王莽立即实施报复,把他的儿子都封为单于,企图挑拨匈奴内乱。匈奴单于大怒,跟新朝翻脸。

边境战火又起。匈奴或万人或千数不断攻击新朝边境。

西域各国也不满王莽把自己的王降为侯。焉耆国(在塔里木盆地)杀了新朝都护投靠匈奴。王莽派兵镇压,被匈奴与焉耆的联军杀败。西域各国纷纷倒向匈奴。

王莽从各地调集军队三十万派往边境增援。各地征调民夫、粮草、武器配合大军出征。全国深受其扰。

幸运的是,匈奴单于死了。当权的大臣是王昭君的女婿,希望跟新朝和亲,恢复和平。他立与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为单于,向王莽求和。

王莽内政外交屡屡受挫,搞得国内怨声载道民变四起,哀叹新朝气数将尽。匈奴突然向王莽求和像给王莽打了一针强心剂。王莽喜出望外,以为自己以德服人的品行发挥了作用,更加相信儒家教义的正确性。

王莽召集各地的大儒研究礼乐,准备以礼乐治天下。“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只要制度制定完善,天下自然太平。

王莽政治、经济改革都没有成功,转而进行礼乐改革。他对其他改革非常轻率,但对礼乐改革非常认真。他和他的儒生群臣从早到晚探讨各种礼仪的制定,把所有朝政都抛在了一边。他们认真讨论每一个细节,务求符合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求。

王莽专心礼乐,没空处理朝政。对于一个集权国家来说,皇帝懈怠朝政,朝政很快就会乱套。官员们没有皇帝的指令不知道该怎么做事,也懒得做事。

王莽要求按周朝标准重新核定各级爵位的封地食邑,在没有重新划分封地之前,每人先领几千个铜钱的生活费。随后又以财政出现困难为由,暂停官吏的工资,每人一匹丝帛,大概相当于一千钱。

封君官吏一大家子人靠那仨瓜俩枣度日哪够去。有的贵族不得不靠打工糊口。官吏也想法挣外快,于是贪污受贿之风开始盛行。官吏正事不干只一门心思琢磨怎么贪污受贿。

国内灾害频发,蝗灾、旱灾、黄河泛滥祸不单行,饥民遍地。一石米的价格蹿升两千钱。朝廷拿出钱粮赈济灾民。可是赈灾钱粮很快被官吏贪污个精光。百姓没有得到救命粮只得“人相食”。

王莽大怒,下令反腐。一支支工作组被派往各地巡查,鼓励下属告上级、奴婢告主人。凡是涉及贪污的官吏一律没收财产。但是贪污之风却愈演愈烈。

天灾加上人祸,民变爆发了,并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山东、湖北先后爆发大规模民变。

王莽派兵镇压,但摁下葫芦又飘起了瓢。新军疲于奔命,没空休整,战斗力急剧下降。另外,国内饥荒也影响到军队的粮饷,士兵的士气也大受影响。

工农兵学商,现在仍肯支持王莽的只剩下“学”了。

儒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王莽“托古改制”符合儒生的口味。王莽要实现《周礼》中描写的理想社会,受到儒生的欢迎。

王莽夜以继日地和儒生们研究周礼,天下已经大乱了还不自知。

荆州(湖南、湖北一带)闹饥荒,野菜成了宝贝。百姓成群结队跑到山里挖野菜。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也跟乡亲们一起跑到绿林山挖野菜。

狼多肉少,饥民彼此之间难免闹矛盾,打群架。王匡、王凤兄弟好管个闲事,总是出来调解。哥俩处事公道,赢得众人的信任,成了这群饥民的头儿。

野菜毕竟不是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总有挖完的时候。眼瞅着就要饿死了,王匡、王凤哥俩把心一横,带领这帮饥民以绿林山为基地落草为寇,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周围饥民纷纷跑来投奔,没多长时间竟王匡王凤的队伍发展到上万人。

饥民藏身绿林山,占山却不敢称王,四处抢掠却不敢攻城略地。他们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但求一顿饱饭活命而已。

不久,山东琅邪(山东诸城县)人樊崇也聚众造反,人数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山东东海(山东郯城县)人许宣聚集的变民更多,达到六、七万人。一个叫吕母的山东妇女,因为儿子被县官枉杀,散尽家财召集了百十号人下海为盗,很快发展了数千人。她带队杀回陆地,攻破县城杀了


状态提示:116绿林赤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