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战魂>第303章反击7

事实上,山下一男的报告还是太乐观了点,因为就在他结束与上级的通话的半个小时之后,被重炮群狂轰滥炸的城墙就撑不住了。这种内部夯土外面包砖的城墙放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很强,集中几十门二三十磅加农炮轰上一夜都轰不开,但是面对现代这些能钻进夯土中爆炸,而且爆炸威力巨大的火炮,它就是个弟弟!

最先倒塌的是被轰得最狠的南段城墙,在短短一小时之内它已经给轰得摇摇欲坠,当战斗工兵用掷雷炮向它连续发射了八枚装有二十公斤铵油炸药的炮弹之后,它终于支撑不住了,轰然倒塌,激起漫天尘埃。八路军发出震天响的欢呼声,两辆62式坦克一马当先,朝那个巨大的缺口猛冲过去,后面则是两百名手持冲锋枪、全身包裹在厚厚的高锰钢装甲里、战马身上裹着厚厚的防弹尼龙纤维的重骑兵,跟着坦克一路小跑,涌向烟尘弥漫的缺口。

城墙外的战壕里有零星子弹射来,打在坦克和重骑兵身上,叮当作响,但没什么卵用。这道战壕原本有上百人防守的,但是长达一个小时的猛烈炮击将那些家伙都给吓尿了,绝大多数人在八路军发动冲锋之前就选择了逃跑,只剩下少数死脑筋的日本人还在坚持。他们的坚持注定不会有好结果,62式坦克咆哮着冲过来,航向机枪朝他们pēn_shè出炽热的弹雨,将他们一个个钉死在战壕里。有两个抱着一大捆手榴弹,狂呼“天皇万岁”,从战壕里跳出来冲向坦克,试图与坦克同归于尽,但马上就被骑兵用冲锋枪打得血肉模糊。坦克和骑兵不费吹灰之力便越过了这道战壕,从那个巨大的缺口里冲了进去,仗着自己刀枪不入,在街道上横冲直撞,将日伪军匆忙布置的街垒一个接一个撞翻,顽抗的日伪军士兵不是被炮弹轰上天,就是被冲锋枪子弹打成筛子。那两辆坦克杀得性起,甚至都懒得开火了,径直向那些用沙袋垒成的胸墙撞过去,把人和沙袋一起辗成一团肉泥。

大批民兵部队从坦克和骑兵打开的缺口蜂拥而入,城墙上的日伪军试图用火力封锁这个缺口阻止第二梯队攻入,但第13团的三联装苏罗通高射炮马上就教他们做人。20毫米高炮炮弹汇成的钢雨狠狠扫过,城堞一个接一个给打得粉碎,城墙上的人不是被当场撕碎,就是被扫成两截,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在高炮的掩护下,数量众多的民兵抬着梯子呐喊着冲上来,架起梯子蚂蚁上树似的往上排,很快,城墙上的守军就让他们给淹没了。

没过多久,西段城墙也被轰开了一个大缺口,第17团几门三联高炮猛烈开火,把缺口两边的城墙和缺口内都给打得火光四起,赶来堵塞缺口的日伪军被扫得血肉横飞,第17团下属的战斗工兵连手持钢盾和冲锋枪冲了进去,第六民兵大队则在缺口两边的城墙狂搭梯子,沿着梯子爬上城墙跟日伪军展开近战,不断有人中弹坠落,但没有人犹豫,只是一股接一股的涌上城墙。而城里也不太平,事先潜入的武工队和民兵突然发难,向在街道上布防的日伪军开火,将他们打得阵脚大乱!

第13团和第17团主力都没有加入到攻城中去,因为这仗实在没什么好打的,莱阳城里真正能打的也就日军一个中队外加几十名日本宪兵,几个尖刀连外加民兵就足以淹没他们。等三个民兵大队都攻入莱阳,将城内的日军分割包围之后,这两个团入城的部队开始撤出,重新集结。

莱阳都给打成这样了,日军就算是死的都应该有点反应了吧?

日军有反应,而且反应不是一般的大。

得知八路军主力突然出现在莱阳城下,莱阳危在旦夕的消息之后,第12军司令部全傻了。该死的八路军,他们到底有多少主力啊?还有他们的情报人员,都是吃大便的吗?八路军第14团向招远方向猛攻的时候他们就惊呼八路军主力在招远,第16团在文登方向突然发难的时候又惊呼八路军主力在文登,现在……

都晕头转向了有木有?

当八路军用强大炮兵军猛轰城墙的消息传来之后,喜多诚一中将终于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莱阳城下的八路军才是真正的主力!

是的,这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此强大的炮兵群,也只有主力才有,不管是向招远还是向文登进攻的八路军都没有。

判断出来了是一回事,如何应对又是别一回事。喜多诚一中将傻傻的看着地图,不无悲哀地发现,他似乎拿这彻底糜烂的战局没办法了。

确实是没有办法了。在一场战役中作错一次判断就够要命的了,而日军居然接连错了两次,先是从娘娘山一路狂奔跑到招远,接着又从招远一路烟尘冲到了文登,整个兵力已经被牵扯得支离破碎,部队的体力和士气更是在一次次马拉松长跑中消耗殆尽,现在日军的士气可以说已经糟到没法再糟的地步了。错将文登方向的八路军当成主力,全力以赴跑去试图将对方包围最大的恶果就是招远、莱阳、栖霞三地的兵力基本被抽空了,尤其是莱阳和栖霞,根本就没有兵力能够抵抗八路军的进攻!招远还好,好歹还有一个日军大队,加上原本就驻防招远的部队,足有一千五百人,足以抵挡八路军的猛烈进攻。但莱阳和栖霞……

别说了,直接两行泪吧。

在胶东,日军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部队了来堵这个巨大的窟窿了,不管是从青岛还是从济南方向调兵过去,都来不及了,而且他们的对手又不是只有一


状态提示:第303章反击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