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高级文明的战争>第13章儒之霸道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师,也是最具迷惑性的环境概念,时间是最虚无的真实。

李伶圣听了李健城最后的话聪明的她立马就明白过来,她说道:“七哥是说,贪腐问题并不是官员单单的贪污,而是从朝廷选士开始,从一开始朝廷的选人就已经出了问题。”

明白过来的不只是李伶圣,夏柏涵也明白过来了,他开口质问道:“七殿下的意思,我天下士子,就好比那练圆了肚子的角力勇士,只知道怎么做官了。”

夏柏涵这是质问,很严肃的质问,但李健城眉毛一挑说道:“您说得也太保守了,您还没有切入正点。关键点不是天下士子都变成了‘不会耕地的角力士’,而是朝廷只能选‘不会耕地的角力士’,用不了真正的能人。”

夏柏涵被李健城的话说的楞住,难道他是说我就是‘不会耕地的角力士’?

李健城接着道:“朝廷的选用制度是死的。朝廷的用人方向也是有一个拿捏的,有了这个倾向,就有了选取的方法,有方法就有了标准,那么是不是按标准就能被选上呢?这是当然一定的,按标准规章怎么会选不上呢?如果选不上那肯定制度有问题。那么是不是学习怎么被选上,要比学习其他的要简单的多呢?那么考什么学什么是不是更加简单!”

其实这是一段屁话,李健城知道‘考什么学什么与学什么考什么’颠倒过来在教育意义上是天差地别的一件事。

基本上在二十一世纪初凡是义务教育都是前面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在你脱离义务教育后,才会初步接触到学什么考什么这个概念。

在大曌这个时代,没有义务教育,一个寒门子弟能够学到字,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学会经史子集,孔孟之道就是一个难点,考试能够在这个范围内是天大的恩赐。

若考的不是这些,是治国之道,是经验之谈。

你想象一下自己找工作人家叫你有工作经验的画面!

而神景帝不知道听了哪个坑货的意见,将科举选士从以前的旧制改成了重策论的形式。

还妄图通过这种方法招募到有学识的人才,打破氏族大家对高端权力领域的垄断。

一个寒门子弟怎么可能比得过一个氏族子弟的学识和经验?大家的起点就不一样。

什么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贵族?一个人想要拥有上品的学识,你就得做到‘调度协调、趋策有方’八个字。

可你穷得勉强够学个四书五经的,勉强考个科举,你拿什么去上品?

你这一代人,如果考上了,勉强能够赚一辈子经验,和资源,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努努力学到‘调度协调、趋策有方’才算走上了上品的道路。

而这个资源学识累积的过程,贪腐是条捷径啊!人们喜欢走捷径。

所以一个上品贵族需要近两三代人,百来年的努力。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叫统治!所谓统治,上呈下需。

无论哪个时代统治者都知道,金字塔上层的位置是有限的,你花得越多时间上来,社会就越长治久安,你最好是能在爬一半的时候跌下去,大家都会开派对代替社会感谢你。

这就是儒之霸道,呈我之学,予其国运二百年。

神景帝不知道听了哪个王八蛋的谗言,要用有能力的实干人员,并再科举选士上做出了改变,自绝于人民,断了人民的晋升通道,从新政伊始大小底层农民起义不下三十起,是以前的数十倍。

要用实干人才肯定不能在科举里面找,就像二十一世纪初,谁找人才去小中高的?谁还不找大学生。

神景帝明显是犯了理想主义的错误,搞不清楚皇帝用人和朝廷用人的差别。

这话李健城自然不好对这些皇子们说,但他说朝廷用人出了问题,这绝对是对神景胃口的。

其实也并不是李健城乱说,大曌历经两百六十年,两百年国运已经用完,国家已经再走下坡路了,还搞那一套统治科举也是实属非必要。

听了李健城的话,李仁坜开口说道:“那依七弟之言,这天下读书人皆以科举取士为上选,这是朝廷的选士制度。可这个制度使得读书人学习怎么考试,岂非是朝廷从一开始就做错了。”

李仁坜关心的问题非常有特点,并非是信口开河的问问,他问这个问题,就是想知道是不是朝廷错了。

李健城回答道:“并非如此,设置考试是为了达到最低的门槛,即使是只会考试的读书人在制度上也是好的。”

“因为朝廷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在整体上以下限进行的要求是正确的,不可能每场选士都是为了让他们做宰相。”

“只能说是彼此的理想脱节了,读书人所要求的世界就是安稳平和的环境,可以做学问可以考试,可以有上进,这就到顶了。”

“但是大曌出了问题,国家入不敷出,这时候情况就变了。国家希望做出改变大家都出力来解决问题,但是能体会问题的只有国家上层,读书人并没有制定过上层理想,而上层也不需要读书人参与进来。”

“这就造成了读书人还在另一个梦里,如何能够上下一心呢?”

李健城看着还在思考的这些家伙,他知道这些家伙无论懂还是不懂,都会去思考他说的话。

因为他们在这个位置,因为他们需要这些答案,因为他们会感到威胁,他们就会去理解,他们就是如此聪明起来的。

至于会有多少人会觉得这个


状态提示:第13章儒之霸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