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孝成王篇21

战略部署

年轻人不要意气用事,要多听老人的话,这句话是对的。

可,年轻人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的话。年轻的赵括,也不听父母的话。

那么,当赵孝成王、赵括这对年轻的君臣,对上了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这对老年人,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告诉老年人天下是年轻人的?

还是年老人用血的教训告诉年轻人,年轻人不可狂妄。

当老年人遇上了年轻人,这注定是流传千古的大戏。

公元前260年,马服子赵括,奉赵孝成王之命,领兵二十万,前去取代老将廉颇。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新将如何取代老将。

初出茅庐的赵括,会用什么方式取代勇冠诸侯的廉颇呢?

要知道,燕国伐齐,以乐毅为将,破七十城。

燕惠王以骑劫为将,取代乐毅。乐毅的反应是相当刚烈:逃亡赵国。

廉颇会学乐毅,逃亡诸侯吗?

毕竟,乐毅亡赵,这件事廉颇是亲身经历的,身为将者也能感同身受。

按照廉颇暴跳如雷的个性,被一个能力比不上自己的人取代,他定会不服。

当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的反应是相当不满。甚至在公众场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继位,以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不服,挥兵攻打乐乘,逃亡诸侯。

那么,赵括取代廉颇,廉颇没有剧烈的反应。这一点都不像是廉颇老将军的个性。

有以下几种观点:

1、廉颇认可赵括的能力。

2、廉颇也不想打。

3、赵孝成王换将之举,寒了廉颇之心。

4、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努力做思想工作。

5、廉颇出战失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以上观点,我还是比较赞成的。

毕竟,秦国撒播谣言,说廉颇叛国。赵孝成王不仅信了,还以赵括取代他主帅之位。这件事,对于廉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令人心寒。

廉颇出战不利,赵孝成王只是换下他,没有其他处罚,这也说得过去。再加上蔺相如、平原君等人的介入,廉颇认识到是自己伐秦无功在前,被换再后。他有气,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办好领导交代的事情。

既然是自己的原因,被换,也怪不了别人。

也许,廉颇真的是不想打了。

或者说,他也相信赵括的能力,可以出奇制胜,战胜秦国。又或者说,赵括毕竟是马服君的儿子,总要给其父一个面子。

但,根据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还是得出了廉颇被换时候的表情:怒、不舍、落寞。

廉颇被换,为了不动摇军心,找了一个地方,和平交接权力。并对赵括交代了如何对战秦国。赵括不听,弃而不用,还说廉颇老了,不知道变通。

廉颇被后生晚辈这么说,心里不爽,顿时大怒,交出帅印,奔回邯郸。

回邯郸的途中,因为不舍,留下了几个名字:三甲村(将帽、铠甲、战靴)、徘徊村(赵王诏书催他回邯郸,他又不想走)、换马村(为了不让百姓认出他,换了良驹)

廉颇失势,门客尽去,也让他心中落寞。

当然呢?

脑洞够大,不如发挥一下想象。

赵孝成王担心换将突生变故,会不会留有杀招对付廉颇。

毕竟,赵国邯郸流言蜚语说廉颇叛国。赵孝成王换将,惹怒廉颇,对方一气之下降秦,怎么办。

赵括善兵法,会不会用兵法中的杀招让廉颇心甘情愿接受赵孝成王的命令。

总之呢?

赵括不辱使命,成功与廉颇交接权力,成为了对战秦国的主帅。

这也说明,赵括还是有能力。与骑劫换下乐毅相比,赵括的方法还是比较灵活些。没让换将的过程,落下不愉快,也没让老将军廉颇气得逃亡诸侯。

接下来,赵括会有那些表现呢?

1、更换部将。

新官上任,总会有三把火。赵括取代廉颇,对战秦国。他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换部将。

简单说,用自己的人,才放心。

毕竟,跟着廉颇的人,都是能征善战的人,这些人岂会听初出茅庐赵括的调遣。

这些人不服,就不会听指挥。

所以,换将,势在必行。

2、安插自己的亲信。

赵括出征,也不是光杆司令,也带了很多人来。

做为一个新领导,是不会提拔旧人,只会提拔新人,安插自己的人,才能稳定自己的地位。

3、部署战略。

廉颇战略是防守,但,取得的成果不大,也不符合赵孝成王的心意。

赵括是新的统帅,要满足赵孝成王的心意,就要改变战略部署。

那么,廉颇的战略是防守。

赵括的战略只能是进攻。

这里有个问题,防守和进攻,那个更正确。

在廉颇看来,防守是正确的。所以,他才会拒绝赵孝成王的命令,拒不出战。

在赵括看来,防守也是正确的。但,收效甚微,也不符合上级领导的心意。毕竟,长平之战,僵持了很久,让赵孝成王失去了耐心,才导致廉颇被换。

也可以说赵孝成王的意思,是主动出击。赵括没得选择,只能主动出战。

防守,不会败,但,不能胜,也不能结束战事。

出动出击,就有


状态提示:赵孝成王篇2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