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赵一在天问大学忙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可能还要待一段时间的时候,在香港的林和霞突然打电话过来。
告诉他,港英政府在1984年3月1日这天发布了一项行政决定,决定大规模供应居住土地和商业土地,目的是彻底解决香港日愈严峻的住房形势,发展居住友好型城市。
其实上面的都是一些屁话,香港之前的住房形势就已经很严峻了,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决定呢。
要知道现在香港楼市还未从崩盘中复苏过来,还处于低价徘徊,这时候如果大面积供应土地,那么香港楼市更加不堪。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中英谈判已经到了一个阶段,特别是有关土地政策的,内地政府希望签署协议后,港英政府每年土地供应不超过50公顷。
这点土地带来的财政收入根本就没多少,其中还不是全部都用来进行商业开发,工业土地价格更低。
港英政府这个时候做出这个决定,一是恶心内地政府,如果一旦中英谈判最终签署了协议,那么很多事情就需要按照协议来行动。
这之前内地政府就管不到那么多,正是因为如此,港英政府就打算使用这招恶心一下内地政府。
二是希望在原本香港不景气的经济上面,再次插上一刀,要知道香港经济中,楼市占了很大的比重。
只要叫得上名字的公司都几乎涉及房地产行业,现在香港楼市价格已经是处于低谷徘徊,都影响了很多公司的主营业务正常运行了。
这个时候又加大土地供应,势必造成楼市价格还会下跌,反弹更是遥遥无期,香港经济恢复时间更是无法预期。
一些陷入经营困难的公司就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公司就会破产清算,这些在此失意的公司拥有人,很可能带着已经赚取的资金移民到其他国家。
作为英联邦国家当然是获益最多的了。
按照前世的经验,香港这个时期移民到加大拿和澳大利亚的有钱人和中产阶级是相当多的。
港英政府这个决定,只是加速这个过程,使得更多的香港富人和知识分子移民到英联邦国家,将香港的财富搬空。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未来香港的发展潜力将会大打折扣,这是阳谋,就看内地政府怎么接招。
如果内地担心这样做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在谈判中做出一些让步,反正港英政府也没有说一定要放出多少土地出来。
如果内地政府在谈判上面让步了,那么就少放点,如果不让步,那就多放点,直到内地在谈判中让步为止。
赵一问了林和霞是不是她安排人做的,其实林和霞也没有使用多大的力气办这件事情,这是安排了一伙人,在早茶店吃了一顿早茶。
只是当时“恰巧”有个港英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在此吃饭。
一伙大男人聚在一起,当然是打屁聊天了,其中就有关于现在中英谈判的一些内容。
其中一个人就提出了以土地迫使内地政府在谈判中让步的可能性,反正听着挺有道理的。
事实上这位港英政府官员也觉得有道理,就专心的听了下去,越想越有理,后面甚至早茶都没有吃完就匆匆的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准备编写相应的报告。
就是这么一招,就造成了港英政府出台了这么一项决定,香港人也是奇葩,在英国统治时期,怎么就没有“民主”意识呢。
只有一些可以说的上话的商人,委婉的表达了这么做的后果,英资财团倒是明确的表达了对港英政府这项决策的不满。
但是又能怎么办呢,这个“计谋”可是经过英国本土政府同意的,不然他们也不敢做出这样的决定,毕竟他们可是靠大陆很近的,很多物资都是需要从广东运过来才能够让香港正常的运转。
香港商界当然不欢迎这项决策,但是他们也没有多少骨气去争取去反抗,所以也只能够默默的忍受,甚至加速处理手上的一些资产,防止以后贬值的更加厉害。
而普通的市民则是喜忧参半,喜的则是那些没有自己住房或者住房面积狭小的市民了,这样他们就能够花较少的钱购买自己满意的住房了。
而忧的则是那些从香港楼市暴涨中获得利益的市民了,本来香港楼市就不景气,很多买晚了或者炒晚了的市民,手上的房子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累。
本来还指望后面拖一拖,万一楼市好转,这些负资产就可以转为正资产,而港英政府的这个决定就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而那些很早就购买了住房的市民,虽然在这次楼市不景气中也没什么大的损失,特别是自主房用户,他们虽然没什么特别大的负担。
但是这个决定还是会让他们的家庭资产大规模缩水,会影响到他们的信贷额度,对他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只是奇怪的是,港英政府做出的这个决定,对他们的生活和资产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竟然没有人上街组织游行。
赵一从林和霞的描述中了解到,他们这些人一个个老实的像个鹌鹑,让了解前世香港情况的赵一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最后他只能“呵呵”了事。
港英政府这么大的决定,内地政府当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现在中英谈判已经进入到关键期,这个时候港英政府整出这么一幕,让内地政府很头疼。
倒不是内地政府不希望改善香港居民的居住条件,只是他们在这个敏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