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1831年4月2日的卡乌申战役当中,俄军先锋部队遭遇大败,数千人伤亡和被俘,更是让周围暗中观察的大国大跌眼镜。
此时正值1831年春季,当这个消息传到法国之后,法国舆论也顿时群情激奋,报纸上绘声绘色地描写着波兰人民的英勇壮举,描写着俄军的拙劣表现,甚至还有些人鼓噪说要法兰西帝国出兵援助波兰,再给沙皇一点教训。
1812年征俄的惨败,让拿破仑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沙皇也因此几乎成为了法国人民最厌恶的存在,眼下看着俄罗斯人吃瘪,自然会让法国人为之兴奋。
眼下,波兰的独立战争,不光在舆论上波澜不断,在台面之下也同样暗流涌动——波兰人知道他们面临着的是极为艰苦的斗争,虽然现在获得了一系列的小型胜利,但是对庞大的俄国巨熊来说这点损失简直微乎其微,甚至都没法让沙皇皱一下眉头。
很显然,接下来波兰将会面对更为可怕的军事压力,而为了抵抗这种压力,“寻求国际援助”自然也就成为了必须选择的选项。
在宣布独立之前,波明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不堪忍受沙皇的残暴统治,希望能够得到国际同情。
而波兰人把获取援助的最大希望,就放到了刚刚复辟的艾格隆和法兰西帝国上面。
难道波拿巴家族当年不正是波兰的恩主吗?难道拿破仑皇帝不是帮忙打跑了沙皇、并且建立了华沙大公国吗?为什么不能历史重演一次呢?
当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波兰人会相信历史真的要重演,只不过,此刻他们就像是溺水的人绝望地想要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拼命让自己相信法国会伸出援手——毕竟这似乎也是唯一的指望了。
自从独立战争开打之后,大量波兰难民涌入到了他们认为对自己最亲切、最包容的法国境内,他们一边诉说自己的遭遇,一边痛斥沙皇对波兰的压迫,希望热爱自由、刚刚赶走了暴君的法兰西人民,能够帮助波兰人民也获得自由。
而他们的鼓噪,也确实得到了一部分舆论的同情,许多人都鼓吹要帮助波兰人民的伟大事业,顺便再和俄罗斯人决一雌雄。
不过,面对汹汹舆情,以塔列朗为首的帝国政府之前却选择了冷处理,不作任何表态,根本就当做这件事没发生一样,只是静观其变,更没有任何直接干涉的意思。
而随着波兰战争的白热化,以及舆论热情逐渐高涨,光是“静观其变”已经不够了,作为帝国的君主,现在是艾格隆必须亲自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在这段冷眼旁观的时间里,艾格隆已经和自己的首相塔列朗亲王、帝国前外交大臣巴萨诺公爵等等心腹圈子几次进行了秘密商讨,并且达成了默契,而现在,就是他正式明确表明态度的时候了。
就在这一天,亚历山大·瓦莱夫斯基伯爵,被他的“弟弟”召入到了枫丹白露宫当中。
自从之前跟着巴萨诺公爵一起出色地完成了访问英国的任务之后,年轻的亚历山大·瓦莱夫斯基伯爵开始在帝国政界声名鹊起。
虽然没有人公开谈论他的身份,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拿破仑皇帝的私生子,而这份“血脉资本”,也注定他将会在帝国的政坛上大有作为。
因此,社交界的大门急速地向年轻的伯爵敞开,他因为有着显赫的身份、以及俊接近的对象。
不过,年纪轻轻的伯爵,并没有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沉迷在一时的享乐当中,作为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有志青年,他并没有过多地沉迷于轻易得来的声色犬马当中,而是继续原本低调的生活节奏,时刻准备着承担更多帝国赋予自己的重任。
而今天,他被自己的皇帝弟弟特意召唤到了枫丹白露,显然就是即将担负重任的预兆。
他自己大概也能够猜得到到底是为了什么。
波兰……理论上他也确实是个波兰人。
虽然他确实从小就在波兰长大,但是他名义上的父亲,对他并不算太好,而他因为不想给沙皇服兵役(作为波兰贵族他有这个义务),于是在少年时期就从波兰逃亡,最终辗转流落到了法国。
对于那片“故土”,自己又该如何看待呢?
他满怀沉重的心事,看了看这座美丽的宫廷。
围绕着波兰的战火,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里的碧水云天,精美而且静谧,让人心情舒适。
这里才是波拿巴家族的“根基”所在,这里才是他事业的终点。
很快,他就被带到了艾格隆的面前。
面对自己这位私生子“哥哥”,艾格隆倒也没有摆什么皇帝的架子,而是随和地向对方摆了摆手,“好久不见,伯爵先生,您最近还好吗?”
“承蒙您的庇佑,陛下,我现在非常好。”亚历山大恭恭敬敬地向艾格隆行礼致敬,“也愿您诸事顺遂。”
“既然您一切都好,那我就放心了——”艾格隆笑了笑,“不过您的故乡,眼下好像却不太妙——”
“何止不好,它现在在饱受蹂躏,陛下。”亚历山大也苦笑了起来,“事实上,我有几位亲朋故旧来到了法国,他们跟我说了一些近况,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心和痛苦。”
“这个世界总是不太平啊——”艾格隆轻轻耸了耸肩,看上去有些遗憾,“我对波兰人民的遭遇深感遗憾,尤其是,他们还对我寄予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