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音乐节目,在2009年以前的旧排名系统里,横扫三大音乐节目冠军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但相对容易,因为三大电视台的排名算法没有本质区别,整体来说还是相信实体专辑的销量,所以横扫冠军也不罕见。
但是,自2009年开始调整排名算法以来,三大音乐节目的定位与性质就在逐渐发生变化,横扫冠军的难度也缓缓上升,一直到2013年后,所有排名算法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三大音乐节目也重新找到定位——
音乐银行侧重实体专辑,人气歌谣侧重数字音源,音乐中心侧重粉丝互动。
排名算法的重心偏差也产生了本质的变化,自此之后,能够横扫三大音乐节目冠军的歌手,无一不是人气顶尖。
整体来说,男子偶像团体登顶音乐银行稍稍多一些,女子偶像团体则在人气歌谣稍稍拥有些许优势,双方在音乐中心则是平分秋色胜负难定。注意,这只是从排名算法层面的分析,实际情况还存在诸多变数。
比如,竞争对手是谁?
比如,回归时间选择?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音乐银行。
排名算法包括,65的数字音源,5的实体销量,20的电视台播放次数,10的观众好感。
这里,数字音源的比例高达65,甚至比人气歌谣的55还要更高;而实体销量的5则是三大音乐节目最低。但是,为什么依旧说音乐银行更加侧重实体专辑呢?
原因,并不复杂。
人气歌谣和音乐中心的算法相对简单,就是统计一位候补竞争对手之间的数据。
比如说,本周销量冠军的专辑,那么就直接拿专辑部分的满分,而在这之后的专辑则以第一名的销量为基准,换算成为比例,然后再用比例换算为分数。
重点,如果一位候补本周销量没有进榜的话,那么这项分数就直接为零,不予以计算。
音乐银行的算法则相对复杂,因为统计范围扩大到整个市场,不管是否进入一位候补,都会影响数据。
比如说,本周整个市场一共卖了一百万张专辑,全部都是anna-one的销量,那么anna-one的百分比就是100,在音乐银行的排名算法里,实体专辑总分是一万分,最终anna-one实体专辑的分数就是一万分。
但是,本周整个市场一共卖了一百万,却是anna-one、李容夏、金萨缪尔、nct-drea联手卖出去的,那么就需要换算比例:
anna-one一共卖了三十万张,占据总销量的30,然后换算到排名系统里,就是一万三千分的30,三千分;李容夏卖了二十万张,占据总销量的20,换算之后就是两千分,以此类推。
具体举例的话:
在人气歌谣和音乐中心,如果李容夏、金萨缪尔等等竞争对手没有进入一位候补行列的话,那么anna-one的实体专辑就是满分;相对应的,真正进入一位候补的竞争对手实体专辑销量却不高甚至可能没有进榜,那么这项分数会非常低。
在音乐银行,不管李容夏、金萨缪尔等等竞争对手排名如何,anna-one的实体专辑分数都必须参考整个市场的比例数据,这也意味着本周竞争对手越多——不管强弱优劣,他们的分数都会被稀释降低,这也给予竞争对手更多机会。
单纯从如此角度来看,三大音乐节目似乎没有什么太多差别,强者依旧是强者,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此规则不仅适用于实体专辑,而是适用于所有统计数据,包括数字音源。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实体专辑的话,在同一周遭遇强劲对手的几率着实太小太小,往往冠军专辑就是一骑绝尘地占据大头,在音乐银行就能够轻易赢得超级大的比分差距,反而是在人气歌谣和音乐中心,无法体现出这种算法的优势。
但数字音源的话,每周都是春秋战国的混战,不要说第一名第二名之间了,前二十名的差距可能都非常微弱,在音乐银行的排名算法里换算之后,往往差距都非常非常小,哪怕数字音源的分数比例巨大,也依旧无法拉开差距,习惯性地陷入苦战。
同时,在人气歌谣和音乐中心,那些长时间霸榜的作品却往往因为其他分数不高,特别是实体专辑在度过第一个月之后基本都是零分,所以可能无法跻身一位候补,分数不计算,这也使得最新发行的作品能够进一步拉开数字音源的分差。
也正是因为对于竞争对手的定位差异,实体专辑和数字音源两项数据的市场基础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终,音乐银行侧重实体专辑,人气歌谣侧重数字音源,这样的局面也就逐渐形成。
另外,再加上“电视台播放次数”这样一个掌控在电视台手中的数据并且占据超额比例——音乐银行是20、人气歌谣是10、音乐中心是5,这也进一步凸显出三大电视台对于自己主要收视群体的侧重差异。
慢慢地,三大音乐节目的定位偏差也就逐渐拉了开来。
当下,任何能够横扫三大音乐节目的一首歌曲,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存在,其中,音乐中心从2015年十一月到2017年四月废除排名,中间缺席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排名。在没有歌谣大赏的年代里,这也进一步凸显出三大音乐节目的冠军分量,确确实实赋予了更多意义。
今年截止到目前为止,成功完成如此壮举的歌手包括了iu、ice、red-velevt、exo以及权志龙,一共五组歌手。
至于年初回归的防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