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好,端端正正地坐等老师来上课。
过了会儿,陆续又有三个孩子来到学堂。这三个孩子都认识他,是附近家境比较好的人家的子弟,都已经七八岁了。他们见了才三岁的刘继祖都很好奇,围着他,这个摸摸头,那个捏捏脸,逗弄起来。
刘继祖正要对这几个放肆的小屁孩发脾气,田先生咳嗽一声踱了进来。那三个孩子闻声马上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几人都站好给田先生行礼。
田先生让他们坐下,开始给他们上课,“我的上一馆是在忻州城,你们是我教的第五期学生,也是我在这里教的第一期学生,没准儿也是我最后一期学生。希望你们能约束自己,用心学习,快乐学习。正如孔夫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们听好,我只管教,不管教会,你们能学到多少全看个人造化,如果不服管教,我就只好把你送回家了。”
几个孩子听了又站起来行礼应是。
田先生挥挥手,让他们坐下,缓缓说道“今天先给你们开蒙,讲讲咱们华夏的文明传承与卓越人物。这是我的先生易夫子、王夫子、曾夫子等人总结的,我将其简单汇总,虽不敢说都对,你们权且先知道个大概,好有计较。然后咱们再读书识字,你们要认真听。
文明出现之前,人和qín_shòu一般,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以采猎谋生,虽然是茹毛饮血,但能享自然之天成,本也快乐无忧。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种种原因,人最后还是和qín_shòu区分开来,自认为有了智慧,或者说更有智慧,离开了原来的自然乐园,从此只能靠终生劳作来谋生,至此文明诞生。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文字出现之前的那段历史因为没有记载,多为口耳相传,且为了其他某些目的,多有夸大不实之处,包括盘古、女娲、伏羲已演变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极难考证。文字出现后,好了很多,我们现在学到的,多是考证古人的记载整理而来,但毕竟年代久远,也难免谬误,对此你们要有所觉悟。
华夏一词起源不明,有先生说华者,美服也,夏者,大也。说我们有华服之美,有礼仪之大,因此谓之华夏,且认为我们是文明的,以区别于野蛮的四夷。还有先生说华者,花也,指西岳华山,华山为华夏之根,可能最早的文明部落产生在华山周边。夏者,下也,指黄河下游,黄河是咱们的母亲河,最早的很多部落都在黄河下游两岸。
华山周边的部落称之为诸华,黄河下游的部落称之为诸夏,合起来就是华夏。但合起来可不容易,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是黄帝和炎帝,因此我们仍把黄帝、炎帝作为华夏文明的初祖。
轩辕黄帝播百谷、制衣冠、建舟车、作音律,联合炎帝部落征服东夷和九黎族而一统华夏,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
可能是神农氏的炎帝尝百草而兴医药,善用火而制器具,在阪泉之战败于黄帝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之九黎族,从而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
因此国人如今依然自称‘炎黄子孙’,当然还有被炎黄二帝联合打败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他兴农耕、善冶金、制五兵、兴文字,在涿鹿之战败于炎黄二帝。九黎族一部分融入华夏,一部分迁往南方,他也为华夏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
此三人,或者说三部族,在华夏统一之前,彼此竞争,争战不休,为了强大起来他们都各自图强。除了常规的战争以外,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在秘地组建了自己的秘密组织,作为战争的辅助。三个秘密组织通过各种形式,辅助各自的部族征战竞争。”
刘继祖听到这里一愣,田先生前面讲的和自己前世学到的知识相比,要系统新颖,但还是有契合点的,并不难理解。但后面说的这些和自己记忆中的历史完全搭不上边,不免一惊,连忙坐正身体竖起耳朵认真听下去。
“黄帝在现在的秦岭华山某地建了轩辕洞,炎帝在现在的大巴山神农架某地建了神农谷,蚩尤则先是在东部沿海某地建了九黎寨,后来在他战败后向南迁往东海某地改名九黎岛。
这些组织成立之初涉猎广泛,职责包括推演对战技巧与兵法,研制先进武器装备,开发医术等先进技术,搜集各类知识,刺探对方情报,护卫己方首领,执行特殊任务等等。
但等到华夏一统之后,三家组织存在的意义消失了。但三家组织由于各自部族的全力支持,已经异常强大,他们不愿意就此解散。因此后来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三个组织都脱离了原来的部族,成为了独立的隐秘组织。
三家组织的任务和宗旨因此也必须进行调整,但在独立初期由于他们三家各自的立场和常年的征战积累下来大量仇怨,他们彼此间依然是明争暗斗,只是争斗方式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一时期,源于战场的拼杀技经过漫长、系统地完善,开始向各类武技转型。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争斗,他们意识到必须改变并统一竞争方式,否则三方都可能会元气大伤甚至消亡。为此,他们在东岳泰山太平顶,进行了第一次会盟,是为‘太平之盟’。他们彼此约定通过各自扶植新的部族参与天下纷争的方式来较量,看谁扶植的部族最强大,最终成为新的首领,这样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