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职称二>(十五)聚餐

(十五)聚餐

中午一点的时候,张文学吃完了田老师做的美食,也到了通常中午休息的时间了。再加上中午一连上了四节课也确实有点累,于是,感觉就有点昏昏欲睡了。

张文学向田老师办公桌的方向瞄了一眼,发现田老师已经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了。于是,自己也趴在桌子上迷糊起来。

不知是因为张文学的味蕾没有被满足的原因,还是因为张文学还是对过在梦中还是回到了他师范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同学聚餐活动中了。

那是一九八六年六月三日,大家经过三个月的实习活动以后,也有好些日子没在一起了,彼此都很想念,再加上再过几天,就要毕业,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

所以,班长提议用大家结余下来的饭票换成钱,大家隆重最后聚餐的倡议下达以后,所有同学都喊“乌拉,万岁”,或者“good”。反正同学们对哪次活动,都不如对这次聚餐行动表达的赞同更快,更好,更一致,更无杂音。

接下来,班长领着几个热心青年,收集剩余饭票,到食堂兑换成钱,找饭店,订房间。各种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做完了,做好了。

按计划,这个周六晚上,除了几个提前安排好事情的同学以外,本班大部分同学如期按时赴宴。

宴会地点确定在香格拉大酒店的大厅,一共设了三桌。

所有参加宴会的同学非常高兴。因为用饭票换来的钱很充足,所定的档次并不低,所以所有菜品都很高级,而且数量很足。社么海参,鲍鱼和中华鲟,以及乌龟,螃蟹和大扇贝,可以说,在当时应有尽有,全数齐备。

不要说农村,即使当时在县城居住的,所谓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阵势。

所以,在吃饭时候,就闹出不少的笑话。

有的同学,用筷子夹起一个大扇贝的大壳子就用牙去咬,结果,大扇贝把他的牙齿硌得不轻;

有的同学,用筷子夹个螃蟹,却被吓一跳,不知道怎么打开这个家伙,甚至不知道究竟吃它什么东西;

张文学觉得分配给自己小碗里的海参就像以前家里喂养的大蚕,胖胖的,只不过是颜色不一样。所以,最后也没吃它,只是喝了海参周围的汤。

那天,无论吃的咋样,所有同学情绪高昂,兴奋异常。

席间,有的同学高谈阔论,觥筹交错,处处留言示好,好一番依依惜别,一往情深的同学之情;

当然,也有三五成群,两三个一伙同学的窃窃私语,私密交谈,彼此交流一下自己的内心想法;

后来,有的同学逡巡于三个桌子之间敬酒,这些人都是班里的中流砥柱,谈话中春风得意,眉宇间意气风发,尽显沧海英雄之本色。

班里的同学,“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虽然都是同班同学,但是“日久见人心”,每个人的心思也当然不一样。

有的同学在班里表现好,已经成为了班干部,有的成为优秀毕业生,有的家里有门路,已经联系了好点的单位;

有的同学学习虽然不好,但是爱结交朋友,善于巴结老师和领导,和班里班干部关系不错,盼望将来能够有歌依靠;

还有的同学有点“投机”思想自己别的本事没有,却有几分“高颜值”,结果就谈了个能够帮自己未来谋发展的男或女朋友,以此,作为将来向上发展的跳台;

还有就是张文学这样的学生,只会认真学习,按规章做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啥违反纪律找不到他,当然,好事情也轮不到他。默默无闻,平凡简单。

对这些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表现欲的人,也不缺乏本领,敢作敢为,当然当时是风云人物,进入社会也是中流砥柱,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和人相处融洽的,善于“借来东风行大船”的人,自然成为以后社会的中等力量,遇到的好事情不少,吃亏的事情没有,在社会上也算是“叱咤风云”。

可是,农村出生的张文学不会用手段,也不善于表现,也不屑低三下四地去巴结别人,甚至厌恶他们那种做法。他只,不是凭借学习就会高人一等的。

所以,在班里,张文学是一名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一名学生。正如那句话“多他一个不嫌多,少他一个不嫌少。”

可是,张文学自己倒是图个清闲,心里痛快;无欲无求,自由自在。

这不,不善酒令的张文学因为并没有喝酒,而喝的白开水的缘故,在酒桌的一隅,头脑清醒,耳聪目明的张文学耳听了同学们彼此的豪言壮语或者甜言蜜语;目睹了同学们之间藕断丝连的恋情或者壮士断腕的分离;也深深理解了现实主义和物质利益远远凌驾于爱情本身的重要哲理。

放眼望去,酒至半酣的同学们已经不再是“道貌岸然”的书生的“正襟危坐”样子了。

有的俩人彼此靠着,半醉半醒,互相依偎,手牵手,热乎乎,早就是一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样子了;

有的男女同学,用手举着自己的酒杯,绕过另一位热恋人的脖子,再把自己酒杯里的酒喝掉,这叫“交杯酒”,仿佛喝了“交杯酒”,对方似乎就是自己的了;

有的男女同学彼此拥抱着,女的总在哭,男的总在劝,无非就是什么“真后悔已经和别人怎么样”,或者“要不是什么原因就”,总而


状态提示:(十五)聚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