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佑明荣光>第一百一十一章 稻田

不得不说,道教能够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大教,自然是有着极为深厚的根底。

崇祯召见景阳的时候是七月中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闽南地区便到处可见道人们施粥的铺子。

当然,崇祯不可能让道教为自己白白的养着整个闽南的百姓,施粥仅仅只会持续半个月时间,半个月之后,道家再往外掏出来的粮食便会按照受灾前闽南的均价进行售卖。

不用担心这些民众没有钱,道人们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河道清淤工作,也是时候该让出来了。

包括在闽南地区的水利工程,仍然是需要很多的劳动力。

至于土地,原本这种大旱,应该是颗粒无收,但是由于道士们这段时间疏通了河道,修建的水利工程的原因,还是有一些土地是可以被抢救出来的。

在崇祯的指导下,道人们组织民众组建了“生产救援队”,来尽可能的抢救那些还有些许希望的粮食。

抢救下来的粮食,全都统一储存,统一分发,虽然说分到每一个人手里面的粮食都没有多少,但是加上百姓们在水利工程、生产救援队当中工作所获得的工资,在道人那边买够足够让一家老小撑过这一次天灾的粮食跟来年的种粮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一来,佛门的那些和尚憋屈了。

本来他们看着大旱,一个个欣喜若狂的开始在寺庙当中施粥。

一开始,和尚们的确是吸引到了不少灾民来领粥喝。

但是等到道人们开始行动之后,这些灾民们绝大多数全都跑了。

原因很简单,道人们熬煮的粥,比和尚们还要稠很多。

和尚们施粥的时候标准就是只要饿不死人就行。

但是道人们那可是真正的筷子插进去不倒。

除了少数佛教的狂信徒之外,剩下的,只要是智商正常一点的百姓,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没办法,和尚们只好将自己的标准往上提高,忍着心痛花出了大把大把的粮食,来让自己的施粥铺能够跟道教的相媲美。

这么做的确是有一些作用,一些原先笃信佛教的百姓们开始回归到了和尚们的怀抱。

然后,和尚们的套路便开始了。

别说,还真有那么十几家人上了和尚的当,借了不小的一笔高利贷。

不过这些事情现在的崇祯并没有什么心情去理会。

因为在南方,还有一件更加值得自己注意的事情,传了回来。

时间来到今年春播的时候。

宋应星在面见完崇祯皇帝之后,来到江南地区,接收了崇祯拨给他的田地,随即一刻不停地就召集来了很多当地的种田好手。

由于宋应星之前在江南地区没少待,所以这些人,他还是能够找齐全的。

找完人,宋应星便跟他们详细的解释了崇祯所说的“稻田养鱼”之法。

那些农民原本就是种地的好把式,在田地当中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当然是能够看出来这么做的好处。

“宋大人,您看俺们应该怎么干?”

了解了整个稻田养鱼的流程之后,这些农民们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正式亲手操作一番。

于是宋应星便带着他们在水田当中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研究。

首先便是用来养鱼的水沟。

这水沟挖多深,两边应该怎么样夯实才能够保证其不坍塌,如果下了大雨,怎么样才能够防止这些鱼从水沟当中跑出来,一亩地究竟养多少条鱼才合适......

等等问题,宋应星跟那些农民们讨论的那叫一个激烈。

也就是崇祯给他们批的地方足够大,所以最终,当他们感觉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现在就能够解决的之后,很聪明的将土地一亩一亩的划分了出来。

每一亩地在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都有着些许的不同,等到收割的时候,直接对比稻田里面水稻的产量、鱼的产量,自然就能够得出来哪种方法是他们现在能够想到的最优解。

至于后面的改善,那自然是后面的事情,现在提起来,还是太早。

确定了基本调子之后,宋应星没花多少钱,买了一些青壮劳力(具体来源就不细说了,懂得都懂。),让他们来管理这些田地。

直到八月初,当闽南的旱情还在闹得沸沸扬扬时,宋应星他们已经准备悄mī_mī的验收这段时间自己的成果了。

“老六,这段时间三号实验田状态怎么样?”

田边,被晒得漆黑的宋应星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己身边的一名庄稼汉说道。

“嘿,宋大人,您放心,这三号实验田,别的咱不敢说,但是在所有田里面,排上前三,问题不大!”

老六一边说着,一边比出了三根手指头,得意洋洋的看着宋应星以及周围的一群老伙计。

“放你的屁嘞,就你们三号田,还前三?老子感觉前十都费劲!当初排号的时候你个老小子的田离着近便点,排上个三号,就真以为你们能前三了?你们那里面一共才放了多少鱼苗进去?看俺们那块田,整整放进去了一千多鱼苗!一会放水捞鱼的时候,吓不死你!”

一旁的一名老汉听了老六这么说之后,很是鄙视的朝着地上吐了一口口水,随后便主动地挑起了战争。

“就是就是,你看看老六那个样子,凭啥子他那块狗屁田能前三哦,俺的田前三还差不多!”

“你快去一边去吧,前段时间你们那个鱼沟沟被水冲垮跑掉不少鱼的事情忘了?”

“对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一章 稻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