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第187章 韩屯上报纸啦

“春节过后,记者来到辽省营城地区平县红旗公社的韩屯生产大队的韩卫国家中。韩卫国是前些年从前线上退下来的老兵,为祖国的边疆流过血,战争给他的身体留下了残疾,他只有一条腿。

‘我家的房子是去年新盖的,之前是土胚房,从我爷爷那辈住了好几十年了。’韩卫国对我们介绍,他接着讲起了韩屯这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我从前线退下来之后就回到了韩屯,队里对我挺照顾的,平时有什么好事第一个想着我,过年过节的就到我家里帮忙、送东西。不过赶上咱们那段时间都不富裕,所以我家的日子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说来不怕让记者同志你笑话,我这样的残疾人别说是条件差,就是条件好也不好找媳妇。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谁也没想过会有什么变化。直到后来我们生产队里来了个年轻人。

我还记得我跟何平第一次见面是在大队仓库值夜班,那是队里照顾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福利,当时他刚到队里,对农村的生活还不太适应,所以老队长为了照顾他就让他跟我一起值夜班。

何平这人对谁都热情,有股自来熟的劲,我跟他也是这么熟识的。

那时候他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就孵小鸡到大集上卖,队里人还笑话他挺大的老爷们儿净干老娘们儿的事。没想到人家脑子活泛,没多久跟队里合办起了养鸡场。

我还记得养鸡场刚开张的时候闹了黄皮子,咬死了几只半大鸡,何平难受的一天没吃下去饭。我们是队办企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能靠自己。何平是个好样的,养鸡场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年就给我们韩屯每户人家分了上百块的分红。

后来我们又在何平的带领下开办了养猪场,今年又开了饲料厂。去年年末,我们韩屯的队办企业给每家每户都分了至少一万八千多块钱,这些钱比我们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农活还要多得多。

这些都是何平带领我们干出来的,没有他就没有我们韩屯的今天……’

“行了行了!”老队长不耐烦的打断了正在念报纸的韩兆社,“净是些溜须拍马的嗑儿。”

何平不用想也知道老队长这是吃醋了,卫国叔在记者面前光顾着夸自己,丝毫没提这老头,人家不乐意了。

“兆社,别老读夸我的,念点说我们韩屯的。”

韩兆社扫了几眼报纸,接着念。

“韩卫国家的变迁,只是韩屯这几年来坚持走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个缩影。这个仅仅拥有3000亩农田的辽南生产大队,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从本大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走发展集体经济、兴办队办企业的道路。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年产值上千万,上缴税收一百三十余万,全队每户平均年收入破万元的惊人发展。

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韩屯也不忘在公共文体、卫生设施、养老教育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建成高端人才宿舍、卫生中心、文化广场等建筑设施,对队内六十岁以上老人实现医疗免费,对所有在校学生实行教育补贴,开办夜校解决农村社员文化知识短缺的问题。

在韩屯,面貌常新的不只是物质,还有机制和思想。

为壮大集体经济,韩屯这几年来实行这样的分配机制,韩屯人既是社员也是职工,作为职工有工资、奖金收入,作为村民有年底按股分红,这种机制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让社员持续共享集体发展的成果。

‘集体经济不是吃大锅饭,是靠本事吃饭。’韩屯大队长韩玉冈对记者表示,我们要通过改革调动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让韩屯永葆集体经济的活力。

韩屯只是我省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在党z央和政务院的号召下,我们辽省省政|府深耕农村,不断加深对农村改革的力度。我们坚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勇于创新、努力奋进的辽省人民一定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

1983年3月25日1版。”

韩兆社念完这一页报纸上的最后一个字,看了看周围的众人。

“好!”

也不知是谁领的头,众人一致叫好。

“好家伙,这回咱们韩屯出名了,都上省城的报纸了。”

“何止是省城的报纸啊,这可是头版头条,知道啥意思不?这平时放的可都是中央的文件精神。”

“乖乖,这是要上天啊!”

社员们议论着刚刚的报纸内容,这是发表在昨天的《辽省日报》头版头条的一篇稿子,正月里省领导来韩屯考察的结果之一。

要知道那天来的可不光是《辽省日报》一家媒体,所以最近这几天不光是《辽省日报》,几家省内的其他报纸也纷纷开始刊登关于韩屯的报道。

这种宣传力度何平太熟悉了,后世无数的先进、典型官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宣传的。

他倒是没什么大反应,但是可把韩屯社员们激动坏了。上次地区、省里领导来考察的时候就把大伙激动的够呛,这次更是连番的登上报纸,韩屯啥时候这么牛逼过。

老队长对这种情况欣喜的同时,也有些担忧。

“枪打出头鸟啊!”

“人家领导让你当这个出头鸟,你能咋整?”

何平非常光棍的问了一句,老队长被他噎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你有空还是想想怎么应付接下来的考察潮吧!”何平对老队长说道。

**十年代


状态提示:第187章 韩屯上报纸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