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重生乡村文艺生活>第109章 集市的兴衰

红梅饭店开张的第一个月,刘红梅夫妻真真切切的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不是刘红梅以前做小生意的那种甜头,而是足以让他们夫妻发家,从今以后后半辈子都有了指望的甜头。

一个月净利润六百块钱在这个年代是个什么概念,足以顶她丈夫一年的工资。

一个月就挣了一年的钱,夫妻俩月底盘账的时候,看到最终的那个数字欣喜若狂。

夫妻俩紧紧相拥在一起,感觉生活终于见到了亮光,不再像以前那般,终日忙碌却不剩几个余钱。

红梅饭店的生意这么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惠于这一年多来物价普涨,再加上韩屯的消费水平普遍比周围高出一截。

包括其他在韩屯做生意的商贩们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差异,这样一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愿意来韩屯做小生意的商贩越来越多,即便村里不让摆摊,他们宁可把摊子摆到村外面很远的地方,也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

出了村,村委会管不到,也就只能放任这些小贩了。

再加上原来那批宁愿搬家也不愿意掏市场管理费的小贩,原本被村委会用商铺和市场替代的集市就这样再次死灰复燃,只是地点已经变成了在丁屯那里。

何平偶尔路过的时候还会去买点东西,生意确实不如市场的好,但相比于在其他地方摆摊,也不能算差,所以这个集市就慢慢的留存了下来。

唯一有些不满的便是丁屯村委会了,被韩屯赶出来的破落户跑到我们村子来,还把那一片地方搞的乱七八糟。

丁屯村委会没有那么多钱,也没那个魄力,不可能再建个市场让这帮小贩们待,于是效仿韩屯,也跟这帮小贩们收起了管理费。

小贩们没想到,刚出狼窝又入虎口,谁也不愿意多花这份钱,可他们不交钱,丁屯真撵人。

索性丁屯也知道他们这里没有韩屯的条件,收的管理费也不多,一个月五块钱,一部分小贩为了安生做生意捏着鼻子交了。

还有一批人心里觉得不忿,心想还不如去韩屯市场摆摊,人家那里至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哪像丁屯这里,就一片破野地就敢张口要五块钱管理费。

于是这批人纷纷找到韩屯,希望可以重新进市场,可惜的是,韩屯市场里的摊位和档口早已经被租满了,哪里还有多余的位置。

这些自诩聪明的小贩不得不滚回丁屯,乖乖的认下那笔五块钱一个月的管理费,心中懊悔不已。

丁屯村长丁爱国在跟村里干部开会的时候笑道:“咱们真得感谢韩屯,白白让咱们村捡了这么一笔钱。”

而老队长听闻这个消息也异常的解气,骂道:“这帮瘪犊子,不知道好赖,以前给他们机会,他们不珍惜,这回想吃回头草,门儿都没有。”

村外市场的这一番兴衰,从侧面见证了韩屯与周围村庄的代际差异,这样的差异以后只会越来越大。

进入九月,何平家最大的变化便是小柱儿上初中了。

九月一号的一大早,小柱儿背,蹬着何平淘汰下来的出发了。

何平看着小柱儿那龙精虎猛的背影,感叹道:“真快啊,一晃孩子都上初中了。”

毛春华没有那么多感叹,说道:“厨房的碗还没刷。”

得嘞!

何平刷完碗,到井边压了两桶水,准备晾半天然后浇花,他最近迷恋上了养花。

这男人啊,一旦迷恋上某种毫无技术含量,但却比较耗费精力、金钱以及耐心的爱好的时候,就算是步入中年了。

养花当然不能算耗钱,耗费精力其实也还好,可它着实需要一些耐心。

毛春华临出门的时候看了一眼自家老公,他正猫着腰鼓捣着窗台上那盆兰花。

总觉得这货现在有点混吃等死的感觉。

毛春华摇摇头,不想了,上班去。

何平侍弄完家里的花花草草,抻了个懒腰,感觉有点无所事事。

最近不写书了,生意上也没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整个人一下子闲了下来。

他想了想,穿好衣服,准备去剧组找李拓侃大山。

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辽省电视台的楚台长,说是珠影厂的人跟辽省电视台联络,希望可以到关东影视城拍摄电视剧。

珠影厂的人没有影视城的联系方式,但是他们打听到辽省电视台跟关东影视城有点关系,于是把电话打到了电视台。

何平一听,这是好事啊,影视城的一期已经建设大半,不少地方已经具备拍摄条件,珠影厂一来正合他的心意,他二话没说便同意了。

然后何平又跟楚台长详细了解了一下珠影厂找到他们影视城的原因。

原来珠影厂在83年便成立了电视部,准备朝着影视合流的方向发展,珠影厂也成为了全国的电影制片厂中,最早开始拍电视剧的。

这个时候的制片厂都是拍哪里的故事就要到哪里去的。

虽然后世压根就没看过珠影厂拍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但这丝毫不妨碍何平欢迎珠影厂的到来,来者皆是客,可得招待好了。

不光如此,楚台长又跟何平说了一个好消息,辽省电视台今年的新项目《努尔哈赤》已经立项,本着便宜自己人的原则取景地肯定要选在关东影视城的。

连着两个好消息,让何平有些振奋。

尽管受后世观念的影响,他有些腻歪野猪皮,但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那段历史并没有什么恶感,他总不好以自身好恶去教人家做事。


状态提示:第109章 集市的兴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