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汉起>第424章 郡国大水

四月下旬

从雒阳来的去卑、牵招、张辽、刘朗、吴岳等帅千余人赶到,十分惊讶地发现,静海周边已经汇聚了上万士卒,数十将领。而且在刘虞的命令下、刘备的吸引下,幽州的骑兵、强弩士、甲士、游侠还在不断汇聚增加。

“匈奴人若有汉人十分之一,天下何足道!”

去卑异常的羡慕,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胡却很深,拥有刘氏dna,崇尚汉学,同时不忘剃头、胡服骑射。

去卑知道,在东方,属于匈奴人的时代已经过去,草原内外的霸主是东胡系的鲜卑,其次是与鲜卑语言、习俗相近的乌桓。去卑想做的是借助大汉国力、借助有实力之人保持自己的地位,在越来越乱的中原、草原挣扎求存、发展壮大。

不是所有匈奴人作如此,至少须卜氏远远滴看着草原上的西匈奴,打算不断积累力量,等待中部鲜卑犯错误,等待大汉陷入混乱,像一群狼一样,用暗夜中幽绿的眼睛盯着猎物。

。。。

夏日的一场暴雨后,天气凉爽,空气清新,众将济济一堂,商讨救援的策略。

作为监督众将的护军司马、刘虞代言人,州从事张逸用长笔指点巨大地图:“救援柳城有两条途径,其一海边道,走碣石沿旁海道,经过辽西、辽东与大海之间的乌桓属国,北上柳城。

其二卢龙道,走密云或者卢龙塞,进入燕山群山,经过平冈,循着山谷、大凌河谷,亦入柳城。

海边道平坦易行,适合骑兵作战。卢龙道险峻多山谷,适合混步骑混编。

我方骑兵不足,建议走第二条卢龙道。”

第一条海边道相当于后世山海关到锦州,第二条路是西汉时期的山道。

公孙范:“不然,应走第一条海边道。

伯珪担任降虏校尉、兼领辽东属国都尉之后,意图收复乌桓属国,与丘力居、塌顿等多次大战得胜,结果是丘力居、塌顿等大部分乌桓逃亡出塞,小部分投降。

伯珪遂遮断属国与塞外联系,屯兵、放牧、屯田于昌黎(义县)、徒河(锦州)周边,一年收粟麦数十万石,兵力大胜,遂有剿灭乌桓、鲜卑之志。

城池、田地、牧场多在海边,自然该走海边道。”

鲜于辅讥笑道:“好个剿灭乌桓、鲜卑之志,结果可想而知,公孙校尉初期大胜,趁胜追击过于深入,被东部鲜卑和乌桓丘力居、塌顿等合力围困在柳城附近。

乌桓、鲜卑遂反攻乌桓属国,刘幽州多次救援,走海边道的无一次成功。反倒是以精兵走卢龙道,翻山越岭给公孙校尉成功运了两次粮食。”

公孙范:“不对,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收复属国,第二步救援伯珪。。。”

刘备听两边争论,渐渐回过味来:张逸、鲜于辅隶属于幽州牧刘虞铁杆,坚持以少量精锐走卢龙道。人少当然不足以将被困的数千士卒都救出来,但只需救出公孙瓒和属下部分军官就行,对刘虞而言既可给皇帝大将军三公交代过去。而公孙瓒失去了大量部众,很可能皇帝被降职或下狱,之后就不得不低声下气给刘虞当小弟。

刘虞不愧是九卿、州牧,真是精准的算计!

刘备明白公孙范考虑得更多,俗话说将军难免阵上亡,从没有百战不殆的将军,公孙瓒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可怕得是失去乌桓属国,不仅罪加一等,也等于几年来公孙瓒等人的拼命作战付之动流。

此外,乌桓属国地广人稀,除了昌黎、徒河两座城,大部分地区已经再次丢掉。公孙氏、田氏、刘纬台、李移子等不少豪族、商贾在乌桓属国拥有房屋农田牧场。

。。。

“不好啦!不好啦!”负责静海农事的从弟刘儒惊慌失措地前来报告,整个人湿漉漉地如落汤鸡般。

原来在军议争论不休同时,出了件滔天大事。

农历四月的天,说变就变,连降大雨暴雨,河流发生洪灾,渤海大规模海啸,浪高数米,吞地淹人,渔阳、渤海、右北平、辽西等环渤海郡国多遭到海侵――此时,刘备不还无从知晓这次洪灾、海侵不仅局限在渤海西北岸,对整个幽冀青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出师不利!

刘备捶胸顿足:“还争什么?以现在的状况,难道可以出兵吗?赶快救灾吧!”

五郡无数百姓葬身鱼腹,无数农田被海水淹没,无数人流离失所。换做后世的话说就是失联数万人,无家可归十数万人。

静海亦被海侵,幸亏有海堤,海浪因越过海堤威力大大减小,只侵湿了静海东侧的滩涂、农田、房屋,百姓生命倒没有多少损失。

劫后余生者,纷纷称赞刘备几年前修健海堤的义措,不少百姓哭着叫着要给刘备立生祠。

刘备此时根本没有因为海堤感到一丝一毫的欣慰,他既担心百姓的救援与安置,更担心渤海东面的人――王荣、夏侯博、乌敏英。。。还有嫡长子刘茂。他们不久前得了消息,正率军乘船从耽罗岛、乐浪前来静海的途中。

在以木船、中小船为航海工具的汉代,海啸巨浪大雨大风会造成什么恶果,在海边生活和每个人知道!

现在只能祈祷他们侥幸避过海啸。

。。。

连续救灾三日,公孙范、公孙续每日求见数次,恳求刘备出兵:“若再不救援,伯圭怕要断粮了。”

此时刘备每日除了救灾就是望着东面的渤海发愣,谁劝也无动于衷:“如今夏侯大哥,


状态提示:第424章 郡国大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