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摄制组、参与改造计划的家庭成员会面时间,定在了本周五上午。而周六的上午,是我们学校篮球队的第一场比赛,作为与阿澈和好后的第一个集体行动,自然是必须全员出席加油助威。

周四的晚间,我连做了三份餐盒,并附好情况说明,负责送餐的小哥按响门铃后,我一边把一大盒餐食递给他,一边事无巨细反复叮嘱,请他务必详细的把关于食物的冷藏方法交代给对方。

把人送走,这才放心坐到书桌前为明天的见面做功课。

此次负责的改造家庭,位于多摩市樱美林大学附近,去之前只通过摄制组了解到,那是一栋主屋房龄已有80岁的老旧日式住宅。家中常驻人员分别是,年逾九旬的老母亲以及即将七十岁的夫妻两。

早在接到拍摄通知的当天,我就和摄制组负责人达成了保密意见,希望他们能为我暂时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毕竟,作为一个高中生,就算此前的设计作品获得多高的赞誉,接受房屋改造,也不过是我的第一次尝试,而作为当事人的屋主,若是知晓节目组让一个半大孩子来负责他们最最重要的居所改造,或许内心也会产生强烈的不安。

“不过……在节目完整播出时,你的个人信息依旧会出现在播出画面上哦。”

这是摄制组的答复,我则是摆摆手表示不介意,现下最要紧的,是在不提前暴露年龄的情况下,首先获得改造家庭成员们的信任。

第二天一早,比约定时间早了半小时,我到达了位于多摩市的改造家庭附近。打算利用约定会面时间前的空隙,观察老房子周边的环境。

这是一片低矮的一户建式居民区,前后大约500米的老旧街道上,只零散的分布着一间便利店,一个日式甜品店和一个社区日托中心。到的时候差不多上午十点光景,在街道上逗留将近半个小时,却不见路上往来的居民和车辆。静悄悄的街道在唤醒一天的日光下,显得格外萧索而寂寥,时间落在此处,仿佛不存在一般。

收回思绪,走回改造家庭所处的方位,刚到门前,摄制组的三名工作人员也同时下了车。

因为事前沟通过我有面孔失认的缺陷,所以,对方看见我,先上前一步热情问候。

“为了避免拍摄过程中,您弄不清我们谁是谁,我们特制了方便一眼看清的名牌。”

摄制组一位工作人员笑眯眯地指着自己左边胸口,那是一张特意放大了名字的工作牌。

我微笑着朝他们鞠躬致谢。

简短的见面自我介绍之后,一行四人叩响了屋主的大门。

屋主松山先生自出生时就生活在这栋房子,因为是从小就一直生活的地方,松山一家对这栋房子充满了感情。可是由于年逾九旬的岳母患上阿兹海默症,为了方便照顾,夫妻两在四年前将岳母从宫崎的老家接到身边,加上周末回来的儿子儿媳以及未满周岁的小孙女,使得这栋建筑面积只有39平米的二层房屋,显得逼仄又拥挤不堪。

松山先生首先带着我参观了一整圈房屋内部,又沿着房屋外部绕了一圈,我在听取讲解的同时,拿着手机拍下许多房屋内部的细节。

这时,到了带家中老人出门散步的时间。我也跟着一起出门,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老人的作息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掌握,老人目前的发病程度。

“佐仓小姐看起来很年轻啊。”

松山夫人搀扶着自家母亲,边走边细细打量我,然后露出礼节性的微笑。

“啊,嗯,我的确看起来很年轻呢。”

这时一直跟在身侧拍摄的工作人员向松山夫人解释“佐仓设计师虽然很年轻,但却是持有一级建筑士的我国很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她是伊东先生的关门弟子,此前也参与过很多古建筑和民居的修复改建工作。”

松山夫人似懂非懂,再次朝我露出礼节式的微笑。

“夫人,不知道我是否能在您家老人的房间和客厅各安装一个摄像头?我想利用未来一周的时间,观察一下老人的生活状态和日常作息。”

她思索了一会儿,方才点头说可以。

在松山家一直逗留到夜里9点,与他们一家人亲密接触的一天的时间,我充分体会到这所房子,带给这一家的诸多不便。

首先,房屋的结构与功能分区不合理,一楼采光不好,楼梯的坡度甚至接近了45度且没有缓冲,洗衣机放置在一楼,而晾晒衣服却必须爬到二楼,并且二楼的阳台与房间存在近70公分的落差,这导致腿脚不便的松山夫人,每完成一次洗衣晾衣工作,都要消耗不少精力。

其次,家里没有排污管道,每次上厕所或洗浴,都必须从房前饶到屋后,一个用砖石搭建且没有避震装置的简易卫生间。厨房也是看起来杂乱无章又拥挤不堪,甚至没有足够宽度的料理台,每次切菜,都需要把菜板横置在水槽上才能完成操作。而冰箱这样体积的电器则只能放在客厅靠近电视机的位置,每次要从冰箱里取出食材,需要一次次横穿过客厅,这对在客厅活动的人以及负责料理的人,都带来诸多不便。客厅天花板的高度不足,使得一楼的公共活动空间看起来低矮而充满压抑紧张感。

最后,家里有一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喜怒无常、还会咬人打人,认知能力的逐渐退化,每天都在意图着“离家出走”。家中的门上甚至还留有老人企图离家而用斧头砸过的痕迹,老人的卧房


状态提示:参与新节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