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究极原创世纪>技术资料动力源V 102

读前注意:

一,本设定为半虚构,技术人员请勿较真,万一你真的靠这个造出真家伙的话,纯属巧合。【92ks. 】

二,可能与原作设定有所出入,但是本书内技术体系设定全部以此为基准。

三,本设定尚未完全,目前逐步完善中……

四,上一版本的设定出了个小小的问题,有达人指出,魔装机系列的使魔设定上仅仅用于操作精灵炮,而控制力辅助方面由精灵电脑负责,在此修正。

————————————————————————————————————————

1.小型化激光核融合引擎技术:

og中所使用的激光核融合引擎,与ce中黄炎龙开发的不同,og的激光核融合引擎所使用的产能核心是增压反应釜而非ce式使用的常压反应釜,所以反应的临界体积(这个参数直接决定反应炉的大小)较ce激光核融合引擎小三分之一左右,且出力比ce式高出一倍。

与小型化和高出力的优点相对应的,在增压情况下,反应炉中的杂质(这是指原子序数在3以上的原子核)很容易发生电子与质子结合成中子的逆β衰变,这会对周围的能量释放产生不可控制的影响,因此此种反应炉对核燃料的要求相当高,必须使用相当纯度的重氢、超重氢或者氦3才能确保稳定反应,否则极易出事故。

因为反应时的杂质必须在一个相当低的浓度,所以og式反应炉的反应产物必须及时排出,也正因为如此,它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两大参数均较ce式要低,且燃料消耗极快(相对ce式而言)。

ce式激光核融合炉的反应容器是常压反应釜,虽然反应的临界体积较大,但是发生逆β衰变的几率相对较低,因此反应釜中有较多杂质亦不影响其稳定运行。因此ce式使用的核燃料,仅仅是纯净的水而已。

虽然出力只有og式的一半,且体积颇大,但是因为重氢、超重氢和氦3提炼困难,且储存效率低下的关系,ce式激光核融合炉的补给性和续航力远非og式能比。【92ks. 】

2.裂变式核引擎相关技术:

这一点,og和ce没有太大的区别,eot的托洛尼姆引擎,技术上其实也属于这一范畴,只不过出力和不稳定性不可同日而语。

黄炎龙从ce带来的核裂变静止场(即中子干扰)技术,在范围上限定之后可以用作托洛尼姆引擎的安全装置,空间诺亚级二号舰钢铁号正是有了这个才真正完工的。

因为黄炎龙使用的中子干扰器是从zaft战舰残骸上找到的样本当中解析的,技术上并不完善,因此现阶段尚无法造成打入地壳亦能严重影响地面核裂变反应和远距离通讯的效果,但是已经能够严重干扰十几公里内长波电磁波系的通讯、探测设备。

3.黑洞引擎:

虽然名字都一样,但是ce式黑洞引擎和og式黑洞引擎完全是两个概念。

ce式黑洞引擎正式名称为黑洞核融合炉——利用大质量荷电粒子对撞,制造一个有电荷的超微型黑洞,然后向黑洞*入轻质量的原子核,借助黑洞的微型重力场将之变换成能量阶较低的重原子核并射出黑洞。其中的结合能损失会变成高能量射线,可以利用相转移炉收集并转换为需要的能量。

作为产能核心,这个微型黑洞本身处在一个射出粒子与吸收粒子的动态平衡之中,也就是说,如果不再注入粒子,那么黑洞本身就会因为质量崩解而消失。

ce式黑洞引擎的单体出力不大,需要多个并联成组才能使用,但能量转换效率极高。比起同体积的ce式激光核融合炉,黑洞引擎组的出力是后者的六倍以上。

另外,因为是带电荷的黑洞,加之质量小(顶多几毫克重),可以用电磁场约束,且在失去质量供给之后会很快消失,所以ce式黑洞引擎相当安全。

不过,ce式黑洞引擎在负载过大的情况下极易熄火,因此并联的数量不能过少,无法应用于20米以下尺寸级的ms。

还有,ce式黑洞引擎的起动要将重粒子加到一个相当高的速度,这点比较费事,需要激光核融合炉作为辅助能源,起动后注入轻质粒子则不需要太多加速,黑洞引擎产生的能量足以供给自身。

而og式的黑洞引擎,是利用重力操纵对空间内某个点施加引力,制造出一个拟似的微型黑洞。在黑洞内与外界之间,不同时空曲率的位置会存在时空曲率差,物质在时空曲率不同的两点间运动时,时空场就会向外界放出能量作为时空曲率变化的补偿,因为外界到黑洞内的时空曲率变化轨迹是光速到零,所以释放能量的公式可以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e=2来表达。

也就是说,只要向黑洞内投入少量的有质量物质,就能获得极其恐怖的能量。

和ce式黑洞引擎不同,og式的黑洞引擎吸入的物质有进无出。虽然出力很大,但是使用的时候投入物质的质量并不好把握。而且黑洞引擎在使用时会因为物质吸积的原因而形成托洛尼姆,控制上(尤其是起动和停止的时候)只要一点点失误就足以造成致命的后果。在月面上,凶鸟008在起动实验当中就是因为物质吸积形成的托洛尼姆暴走,从而引发了大爆炸,将半径八十公里内的实验设施夷为平地。

og式黑洞引擎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在于质量投放的控制和最终形成的托洛尼姆的不稳定性,前者相对容易解决,但是托洛尼姆暴走


状态提示:技术资料动力源V 10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