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二四九章 肃顺改革

肃顺说完之后,满堂的朝廷高官都瞪大了眼睛。

这个肃顺是真敢说啊!

不过说的也都在理,想那两江总督府董书恒管辖的地方,现在就已经没有匪患了。

但是这个董书恒依然保持着一支五六万人的常备军,这只是清廷知道的。

这还不包括在远东黑龙江流域的军队,隐藏在山东的军队,以及连淮海军自己都搞不清楚有多少人的民兵部队。

之所以搞不清楚民兵的数量,是因为淮海军的民兵每天都在增加。

每天都有从各地投奔过来的流民被淮海军农场收留。同时每个一段时间,农场又会向海外输出一部分民兵。

光是今年输送到远东的移民就将达到20万人。另外东南亚的淮海军农场要移民10万人。

北美的洛杉矶以及旧金山加在一起也要移民十万人,南美洲的秘鲁那里移民六万人。

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要从本土的淮海军农场中抽调。远东的移民由于太多,很多都是直接从山东征募。

所以,现在淮海就已经不再满足于等着流民自己上门了。

淮海公司、长城公司的商队一般都会在一些人口集中,同时又比较穷困的地区招人。这样才能够勉强满足淮海军的需要。

肃顺这个时候提出要让淮海军、湘军、鄂军这样已经成势力的军队缩编,显然是没办法实际施行下去的。

那么这个提议要是施行下去,只会对那些清廷控制下的绿营、地方巡防营产生作用了。

这些军队都是要由朝廷出钱养着的,而且数量很多,而且是分散在各个地方。

很多人立马就明白过来了。

结合朝廷前段时间提出的让各地自筹资金建立新军。朝廷这是要拿绿营开刀了。

数量最多的绿营在打仗的时候屡战屡败,起不到什么作用,也难怪朝廷不想继续养着他们。

但是凡是改革,必然会触动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绿营这块蛋糕一直掌握在武将集团的手中。

当然了,八旗这块蛋糕更大,但是,那个玩意儿比绿营还要危险,连皇帝都不敢轻易碰触。

第二条还好,其实就是鼓励工商业,只有一些守在故纸堆里的老顽固会出来反对。但是这些人也就只会打打嘴炮,并不会对大局又多少影响。

只是要开放关外,这件事情有可能会有人拿祖制来说事。

大家本来无话可说,现在正好肃顺说了这两个建议,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了起来。

咸丰知道,此时人太多,估计是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索性散朝,让肃顺和军机大臣留了下来。

咸丰总觉得肃顺欲言又止,似乎还有很多话没说出来。

果不其然,散朝之后,内部交流,肃顺就要放开得多了。

肃顺将自己的想法又从新阐述了一下。

一是改革军制,肃顺坦言既然让各地自筹款项建立新军,索性就裁撤原来的绿营巡防营等军队。将省下的钱留着朝廷自己组建新军。

可以将挑选其中一部分加入新军,其他的人朝廷也不会不管,不能够自谋出路的,朝廷在关外给他分地。这样还能够加速关外的发展。

肃顺分析的很全面,将这些人的后路都给想好了,可谓为用心良苦。

可是肃顺没有想到裁撤这些就军队,伤害的不仅仅是士兵,受损失最大的是那些武将。

武将在意的不是每年那一点点的饷银。他们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链。

这个利益集团就是趴在朝廷每年拨付的上千万军费上面的吸血鬼。现在一下没了,这些人如何会善罢甘休。

而这些人才是朝廷联系军队的纽带,士兵们能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军官。

肃顺的这条建议,还有一个问题,允许各地建立新军,而且还是地方上自己筹款,这就势必会增加地方督抚的权力。

不过不这样改革也不行,朝廷搞新军还能在各省之间把持好平衡。

要是像现在这样,有地方发展团练,有的地方不发展,就很有可能失去控制。

就像现在的淮海军一般,因为一家独大,完全独霸了两江。

要是当时在安徽、江西都发展起比较强势的团练,那么也许就能够制衡住董书恒。

现在,让地方建立新军稳定地方。更多的钱则投入到朝廷的新军中。过得几年,朝廷手中有兵,自然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是改革工商业,增加财源。肃顺认为现在朝廷没钱,但是不代表地方上没有钱。

让朝廷去明抢肯定是不行。那些大臣可都是出自地方大族,他们首先会出来反对的。

所以朝廷要是想要增加财源,必须要拿出东西来换。

朝廷手中有什么啊,官职头衔,这个一直都在卖,算是朝廷收入的大头。

像吴健彰那样能拿出百八十万两来买官的人不多,但是拿个几万两出来买个举人、生员什么的倒是大有人在。

再有一个就是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了。关内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土地,不用想了。

所以要打土地的主意,只能是关外,这个涉及到祖制,必须要由皇帝自己来拿主意。

三是改革税制,现在的税都是地方在收,然后留下自己的,剩下的交到朝廷的手中。

现在的结果就是地方上直接把税给用光了,交到朝廷手中的寥寥无几。

所以肃顺建议直接由户部在每年夏收的时候派人下去督税,然后直接将税银押卸进京。

要跟地方明


状态提示:第二四九章 肃顺改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