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殖民地是英国对位于马来半岛的三个重要港口和马来群岛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
目前由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麻六甲)三个英属港口组成,因此被当时当地华人称为三洲府。
现在海峡殖民地严格意义上还属于的东印度公司管辖。
但是东印度公司对殖民地的大部分控制权已经被英国政府收回去。
最明显的就总督布兰德尔就是听命于英国政府。
只是在殖民地地方上的一些管理岗位的还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员工。
就比如之前马来半岛对华人种植园的一系列的袭击活动就是有这些东印度公司的基层员工策划的。
这些人虽然不掌握兵权,但是他们对马来半岛上的那些殖民地属邦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英国人在海峡殖民地的管理方式也和印度地区有些相似。
那就是控制主要的城市以及战略要地。然后扶持当地的属邦。
这些土邦效忠于英国人,但是又享有很大的自治权。
这样英国人就不需要背负沉重的负担,同时还能够向这些属邦倾销商品,掠夺资源。
在英国殖民者的眼中,赚钱始终是第一位的。
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府。
自从缅甸人派出偏师收复丹那地区之后。
海峡殖民地总督布兰德尔就一直寝食难安。因为失去丹那地区之后,海峡殖民地将变得孤立。
虽然与马来地区还隔着泰国的一段国土。
但是现在整个孟加拉东侧又回到了缅甸人的手中了。
布兰德尔总是感到不放心。
现在马来地区的华人大种植园就已经够让他头痛的了。
之前的海峡殖民地的属国吉兰丹去攻击当地的一个大型的华人种植园。
结果被华人打得大败,就连王宫都被当地的华人给攻占了。
这些华人家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灭了这个土人王国。然后在当地城立了兰丹共和国,还向海峡殖民地发出了国书。
布兰德尔知道这是一个很坏的开头,其他地方的华人知道后肯定会争相效仿。
于是他从殖民地集结了五千人的兵力。
当然了,这基本上都是当地土人士兵。
他们打着帮助吉兰丹复国的旗号,结果在舰队的支援下依然打了一个败仗。
光凭借新成立的兰丹国是肯定抵挡不住土人加舰炮的攻击的。
但是,突然冒出来了大量的华人援军。
而且他们放弃了海边的区域,英国人的舰队有不能登岸。
至此,布兰德尔只能够将这件事情进行上报。
为了不引来殖民地华人的一致反抗。
布兰德尔也不能将事情做的太过分,他只能采取一些不是那么激烈的手段来管理殖民地的华人。
现在布兰德尔已经加强了对新加坡城的华人的监控。
严禁他们拥有武器。但是他不能禁止这些华人活动。
这些新加坡的华人大都在其他的地方有种植园。
在那些偏远的地方,英国人就管不到了。
新加坡这里只是他们设置的商铺而已。
各个家族保留自己产业,也只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已。
根据布兰德尔暗中调查,很多的华人家族已经将自己主宅搬离了新加坡。
因为在马来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上的华人已经建立了很多的小国家。
这些小国家得到了复兴军的保护与支持。
还有很多人虽然只是建立了种植园。
但是他们依托种植园形成的城市已经俨然如同城邦一般。
很多这样的华人城邦联合起来,不断地侵夺土人的土地。
通过战争来压缩土人的生存空间。
布兰德尔不明白,为什么原本一团散沙的华人突然间就变得团结了。
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
原本复兴军没有城立之前,这些华人与内地的贸易受到了清庭和洋人的双重排挤。
所以他们只能够依附于这些殖民者。
通过为这些殖民者服务,做一些殖民者不愿意做的产业来获取收益。
可以说,那时候的他们是依附于殖民者的。
但是复兴军成立之后,董书恒为了拉拢这些南洋的华人,给他们开通了贸易绿色通道。
当时淮海军建立的海门港就是主要为这些南洋华人服务的。
通过与复兴军以及洋人之间三角贸易。
这些南洋华人的收入激增。
他们从淮海军那里得到紧俏的商品,专卖给洋人。
同时,他们也给当时的淮海军运来了急需的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
为复兴军早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董书恒在早期发展的时候,最缺的就是粮食。
那时候的江南、湖广、粮食主产地因为太平军起义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粮食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整个大清都处在粮食短缺的状态。
正所谓谁有粮食谁就是草头王。
董书恒通过这样的贸易,迅速集中了大量的粮食。
用这些粮食,他才能够征募到那么多的流民,帮他修苏北的水利工程。
当初拉拢南洋商人这一步棋,算是走对了。
这些流民还为他提供大量的移民来源,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
作为商人自然是向利益靠近,向“钱”看齐。
现在他们依附的对象变成了复兴军。
在复兴军不遗余力的扶持下,华人的实力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