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帝国时代造反实录>第三百八十七章 十面埋伏

河南很快被铁牛派兵收复,山东这边沈墨也派出了一些人马前去收复。

形势如今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到了传檄而定的程度。只要随便派几个人带着王命赶过去,就能收复一座城池。

随着沈墨一路北上,楚国地地盘在快速地扩大。沈墨手下的人马也在飞速的增加。

他从扬州出发的时候只带着十万楚军,可是到了德州的时候人数就变成了二十万。

等到进入河北境内,进入真定府的时候人数已经即将突破三十万。

这些都是各地前来投奔的义军,这还是在经过筛选之后的人数。若是沈墨来者不拒的话,估计超过五十万都是轻轻松松的。

铁牛在平定河南之后,留下一部分人驻守,自己也带着数万人马北上京城。

而郑云龙和李彪在天津和京畿一带也接收了一些义军,将队伍扩充到了将近十万人。

这十万人虽然真正能打硬仗没有多少,但是用来壮声势还是很有用的。楚军缴获的清兵武器极多,用来武装这些人也是绰绰有余。

郑云龙和李彪商议后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以天津卫作为楚军前哨基地,又在北京城扎下营寨,四面围困,既不主动进攻,但是清军也别想逃出城去。

山海关被楚军堵着,草原上的清兵被噶尔丹给牵绊住,山西虽然还没有落入楚军手中,但是却也没有人来勤王救驾。

整个北京城此时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陷入了十面埋伏之中。

可以说,只要拿下京城,满清就算正式灭亡了。

这种灭国之功,必然要留给楚王自己来完成。这种无上的荣耀和功勋只能楚王自己承担,臣子若是得了这种功劳,不仅不会兴奋,反而可能会寝食难安。

虽然沈墨并非那种猜忌心重的君王,但是很多时候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很多人会借这种事情来故意生事的,权力斗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缺少的,哪怕是楚国如今这种形势下也是一样的。

楚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没有矛盾,只不过这些矛盾在统一战争的大主题下被压制住了。

沈墨又是开国君王,威望极高,手下几大嫡系又忠心耿耿,所以现在没人敢搞事情,也没有能力搞事情。

但是日后一旦局势平定下来,当前朝局必然会发生变化的。

如果这时候沈墨想除掉某个臣子,可能才会让他来负责这场灭国之战,否则只能自己亲自挂帅。

再者,北京城必然也是楚国日后的京城。虽然沈墨也曾属意长安以及南京等城池,但是经过明清两代的统治,北京城已经成了天下人心目中的唯一的京城。

从政治地位上来说,北京城是目前最适合定都的地方。

况且灭了满清之后,还有蒙古以及罗刹国要对付。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北京也是最合适的,对于前线的情况能够做出最快的反馈。

再者,大航海时代方兴未艾,京城虽然不靠海,但是天津卫却是沿海城市,渤海又处于内海,无论从防御角度还是进攻角度,都很适合成为海军基地。

虽然沈墨并不喜欢北京城的天气,但是这些都是小问题,完全可以适应的。

既然确定要在北京建都,那就不能将这座城池毁于炮火之中。最好的结局就是用重兵围困,让康熙看不到希望,最终开城投降,保全城池,保全城中的百姓。

在沈墨还没有到来之前,康熙也曾经派军队出城偷袭城外的楚军,可是每一次都被楚军给及时发现,然后暴揍一番,然后灰头土脸的逃了回去,留下一地尸体。

在出城偷袭未果三次之后,清军再也不敢出城了,只能龟缩在城里瑟瑟发抖。

时间已经进入了十一月,马上步入腊月。

天气越来越冷,北风呼啸,楚军士兵为了取暖,甚至在城外点燃了一堆堆的篝火。

清兵也没有再出城袭击。李彪每天派人到城下喊话劝降,有时候兴趣来了还用火炮向城内发射劝降的传单。

政策跟之前打武昌的时候一样,拿着传单出城投降的清兵,不仅可以保住性命,楚军还给管饭。

北京城被围困了将近两个月,城中的物资已经极为短缺,尤其是粮食和药材等必需品更是紧缺无比。

除此之外,城中取暖的煤炭木炭以及棉花棉布等御寒之物也都是有价无市,大量的商铺关门歇业,许多百姓在家中忍饥挨饿,瑟瑟发抖。

城中甚至已经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而且人数每天都在增长。

可以说,此时的北京城是士兵士气低迷,百姓人心涣散,怨气冲天。

楚军的传单每三天发射一次,城中的情况他们从逃出城的清军士兵口中也有了解。而且楚国殿前司的人也每天都送出城里的动态消息。

北京城虽然现在还没投降,但是却已经四面漏风变成了一个大筛子。

只等着楚军最后一击就可以彻底被击碎了。

而城外的楚军,虽然主力都是南人组成,但是却丝毫不畏惧北方的严寒。

倒不是他们不怕冷,而是因为在京杭大运河以及海路还有所有的陆路都被楚军控制之后,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物资都被运到了北方。

物资的种类非常的丰富,御寒的棉花棉布,以至于各种成品的棉衣棉鞋棉袜甚至还有棉帽子棉手套,以及皮毛制作的御寒衣物也是应有尽有。

在锦绣实业巨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之下,虽然天下还没有平定,但是纺织物的市场价格已经低到了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七章 十面埋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