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裂土美利坚>第237章 占领华盛顿

第237章

占领华盛顿

如果中国人发动黑人起义……

这个命题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是极其沉重的。国会里的每一个议员都非常清楚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动荡,甚至是糜烂。那绝对远比中国人的暴*更加可怕,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美国的黑人是以百万来计数的,他们占据着人口相当大的一个比重,他们甚至比印第安人还要多……而在南方,黑人所占的比例只会更高。一旦那些黑皮肤的家伙像中国人一样发动暴*,那美国恐怕将要迎来比南北战争还要可怕的后果。

塞缪尔就用这一句话,把所有国会议员的给憋得死死的,整个会场再次陷入可怕的沉寂之中。

……

“所有的问题都在于种族歧视。我们排华,结果导致了华工的暴动,我们歧视压迫黑人,结果让处于更加可怕的暴*边缘……切瑟特.阿瑟政府,还有之后的每一届美利坚合众国政府,还有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都应该感谢红色兵团,应该感谢金章.郭的克制,他们只是用黑人对南部各州进行了威胁,却并没有真的采用这一危险的招数,哪怕是在面临数倍于的联邦军的围剿的时候……但我们必须承认,红色兵团当时的领导层找到了更好的办法,虽然这个办法对他们来说更加危险,更加可能让红色兵团全军覆没,可他们还是果断地使用了这一招数。他们成功了,所以,华人成为了跟白人并列的存在,而美利坚合众国也避免了一场可怕的动乱……我想,这也是为红色兵团最终能够迫使美国政府跟他们和谈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将黑人这群可怕的大杀器留在手里,没有释放出去,所以威胁也始终存在。没有任何一名美国政客能够承担黑人起义的后果,所以,他们必须向红色兵团妥协。而如果当时金章.郭和红色兵团的领导层没有忍住,那么,黑人起义之后,美国政府肯定会变得无所顾忌,那么一来,他们也会对一手造成国内局势糜烂的红色兵团穷追不舍,绝不善罢干休的,那样的话,等待红色兵团的,也肯定会是最后的覆灭。就像金章.郭在后来描述的那样:‘我们终究不可能打得嬴整个美国’”

后世,美国著名的历史学者哈里.乔丁这样评价红色兵团在鼓动黑人起义这一问题上的决定。他认为,郭金章是冷静的,冷静的可怕,可正因为这种冷静,红色兵团才能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妥协。而如果郭金章只是凭一时痛快,在进入南方之后就立即鼓动黑人起义,那么,美国政府肯定会倾尽全力一战,因为局势已经不可能更坏,自然也就不会再理会红色兵团的要求。那样的话,红色兵团就算再能打,领导人再精明,有再多的黑人进行“协助”,也最终难以抵挡整个美国的力量。

可是哈里.乔丁并不,他所说的这些虽然在郭金章的考虑之中,却还不是最主要的。

“为不鼓动黑人?那些黑人愿意打仗吗?我们鼓动得起来他们吗?就算鼓动得起来,他们又能打仗吗?”不跳字。郭金章总是这样问那些跟在黑人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人。

“当然能,这可是为了他们,他们不能打仗了?”被问到的人自然也有的想法,“我就不信他们就愿意这么一直被白人压着生活。”

“他们肯定不会乐意,可那又样?”郭金章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想想大清国那里都是咱们一样的老百姓,黄种人,他们乐意起来反抗那些满清贵族?”

“这……”被问到的人支支吾吾起来。他们都是最底层的清朝老百姓出身,当然清朝治下的百姓们都是想法: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老老实实的活着,做顺民,不做刁民

“黑人其实也是一样。”郭金章又道南北战争的时候,林肯签署了《解放这一行动当成了南北战争北方最终获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战争的转折点……可实际情况呢?黑人对解放黑奴,解放那些同种族的人根本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北方最终能够获胜,是胜在他们强大的工业能力。就像《泰晤士报》某个记者说的,南方人用的铁锹都是北方制造的,又可能打得嬴?……或许你们有人会说黑人之所以在南北战争中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是因为他们在北方也同样受歧视,是因为北方的那些白人同样不喜欢他们,歧视他们,让他们认为即便是战胜了南方也不会对有益处。可那又样?看看大清国,老百姓被官府欺压的那么悲惨,他们起来了吗?没有。有的是不想,有的则是不敢……黑人也一样。他们被白人压迫惯了,在现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他们会有一种惯性的对白人的惧怕。而且他们不像咱们中国人一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他们几乎没有文化传闻,也基本没有组织能力,没有战斗**……基本就等同于一盘散沙。所以,就算我们把他们鼓动起来,他们也很难形成战斗力,倒是有很大的可能会被联邦军队迅速消灭。而那样一来,咱们就失去了威胁美国政府的最厉害的一道杀手锏。……啊,你们可能还会有人说,咱们可以带着他们,带着他们一起跟美国人干仗……那就更不行了。黑人不是傻子,他们人多,凭让我们领导?而且,带着一群散沙,红色兵团还跟人打仗?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队伍,立即就会被拉到新兵,甚至比新兵还不如的水平……那根本就是找死所以,我宁愿单独跟联邦军队打,也绝不鼓动黑人,因为那样做会使得我们进一步减少跟美国


状态提示:第237章 占领华盛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