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重生之百战将军>第十节 这就是政治

第十节

这就是政治

五月初开始发行的东北解放报到上个月已经发行了十三期。今天是八月份第二期发行的日子。[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昨晚因为军部警卫营周边发生的骚动,一夜都没有睡好觉的叶磊,一大早上就接到了根据地方面就派人送来了这期报纸。

报纸上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宣扬战斗英雄的事迹和揭露敌人的恶行为主体,附带有一些反应根据地情况的新闻、故事,还有就是公布根据地的最新政策、规定。

只有四版的东北解放报,在这期用了两个版面写了两件事情。一篇是讲述在进攻辉南的战斗中发生的英雄事迹,另一篇是描述日军在长白县高丽堡子的暴行。

高力堡子的事情叶磊。上次他带着特战队从四道沟出发,去支援望天山方面的长蛇支队时,正好路过高丽堡子。在那里叶磊看到了上百名被日军屠杀的老百姓的尸体,其惨状无以言表。

留在高丽堡子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之前他们没有跟着部队回撤到抚松,而是留在了当地。结果他们没能躲过日军的残害,有被吊死的、被枪毙的、刺刀捅死的,也有妇女是被小鬼子先奸后杀。

那件事情已经了一个月,但到现在叶磊也能清晰地记得那惨无人道的场景。

这样的事情有必要让更多的老百姓。不能让他们继续留有侥幸的心里,留有法不责众的心态。对敌人来说没有理智、人道、爱心可讲,必须要用枪支、火炮和一腔热血去跟敌人斗争。

另一篇是战斗英雄的故事,叶磊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一看是越看越眼熟,好像是在哪里看到过。再仔细想想,叶磊这不就是写的黄继光的故事吗?

名字变了,故事的主人公叫陈同生,故事主体却没有变。还是贫困农家出身,还是受到了党的教育,还是光荣地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并多次参战立功。最后在进攻辉南的战斗中,面对敌人的重火力点,在爆破组的行动连续失败后,他主动请战,并带着三名战士,负责炸毁敌人火力点。但在接近火力点的过程中,三名战士先后牺牲,到达距离火力点五米的位置时,只剩下了他一个人。陈同生在扔出了身上的所有手榴弹后,见敌人的火力点还在猛烈扫射,而离最后总攻的是越来越近。如果不尽快拔出这个火力点,那在之后的总攻中,这里将变成屠杀场。想到这里,陈同生毫无畏惧,忍受着腿部传来的伤痛,硬是一跃而起,迅速接近敌人的火力点,并舍身奋力扑了上去。他用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的火舌。陈同生争取到的这一点点,被战友们把握到了。在陈同生的壮举之下,战友们高喊着为同生报仇、为百姓报仇,迅速地攻了上去,并很快拔掉了这个据点。

战后,十二军和根据地方面为了表彰陈同生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及时颁布了十二军战功奖励条例,并为陈同生颁发了一次特等功。随之他也成为了十二军中第一个获得特等功奖励的人,也是十二军中第一个受到正式奖励的人。

以前十二军只有从铁血队时期沿用的惩罚条例,在嘉奖方面都是比较临时性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实施办法。

根据新制定的奖励条例,奖励主要分别针对单位和个人两个方面执行。奖励包括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另有一个更高级别的荣誉称号。

排以下单位的嘉奖由营部批准,三等功由团部、二等功由师部、一等功以上则由十二军军部批准,特等奖、荣誉称号则由辽东根据地军事委员会批准。

连、营、团、师一级的奖励也依此类推。到师级单位,各项奖励均由军事委员会批准。

条例不仅规定了荣誉方面的奖励,在物质方面也做了一些规定,主要包括土地、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等,并对立功者的家属给予在教育、工作、住宿等方面的优抚。

陈同生的事迹写得非常感人,也写得章陪衬下,他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

虽然叶磊只看到了文章,但他这篇文章肯定能在根据地、十二军内形成一股向英雄学习的热潮,并能鼓舞战士和老百姓的士气。

但有一点,叶磊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文章的从头到尾,叶磊都能看到写的那篇文章的影子,如果没猜的话,这篇文章就是在那个故事为基础改编的。

进攻辉南的战斗确实很激烈,那里可是有数千敌人。但在**炮兵团的火力支援下,十二军的进攻虽然说不上很顺利,但战事也没有达到如此激烈的程度。且按十二军的做法,面对这样猛烈的敌人火力点时,是要使用掷弹筒等武器的,并不需要战士们拿命去填。除非是在个别的战斗中。比如几次歼灭小鬼子联队的战斗中,或许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要是再其他战斗上,如果哪个指挥员敢这么指挥战斗,叶磊非要撤了他的职不可。这不是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吗?

叶磊已经大概猜到,这篇文章出炉的过程,也不故事的真实性。但他不反对根据地方面的这种宣传方式。

宣传嘛,需要典型的故事,需要能让读者感动,且能产生共鸣的题材。如果只是纪实文学的话,在这个阶段是很难达到宣传的目的。宣传不就是这么回事?

叶磊再想到昨天跟刘松江的对话后,想道:难道这就是政治?

政治是?好像是说各种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使用特定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


状态提示:第十节 这就是政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