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最才子>第三百四十五章 糟糕,有一题不会

吴节本以为考场出了这么大案子,朝廷肯定会暂停考试,等到再次开始,明天晚上就算不错了。却不想,到傍晚的时候,卷子和题目纸就发下来了。

可见,明朝的官僚体系虽然臃肿庞大,效率低下。可一碰到大事,还是很有效率的。

也因为政府还保持着基本的效率,万历新政和张居正的经济改革才得已顺利推行。当然,到明朝后期,随着中央财政体系的崩溃,中央的控制力彻底消失,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率了。

拿到题目纸的时候,吴节还有些紧张。

历史到现在已经彻底变得面目全非,以前所准备的范文也完全用不上了。

自然也不知道这嘉靖四十年的会试的题目究竟是什么,自己能不能作出来。

他的手不觉有些微微发颤,脑袋里有些喝醉了酒一样的混沌。

展开题目纸,看了看,字都认识,可怎么也想不起上面究竟在说些什么。

最麻烦的是,右手突然痉挛了,像鸡爪子一样缩成一团,又疼又酸,无法握笔。

这样的状态自然没办法考试,他索性停了下来,用左手将小火炉升起。将右手对着烧红了的木炭烤了半天,直到痛觉袭来,用左手使劲拍打了半天,才舒展开了。

身上烤得暖和了,僵硬的腰柔软下来,他这才重新打开试题纸,一看,总算是将这第一场的题目看得清楚。

一共有五道题,比先前那场少了两道。

第一题的题目是《子曰:放利而行,多怨》,这一题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意思是。一个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事的话,难免招致他人的怨恨。告诫世人处世要以忠孝仁义为重。

第二题是《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依旧出自《论语》的《里仁》篇,意思是: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第三题。《不诚无物》,出自《中庸》。是个截塔题,原句是“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有诚心的人成就自我,而道路是自己找到的。诚心贯穿万物的始与终,没有诚心万物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君子看重诚心。有诚心的人并不是仅限于成就自己,而是以成就万物为己任。

第四题《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个题目实在是……出自〈孟子〉。随便那一个现代社会的初中生都学过。

看到这四道题目,吴节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四道题目中。第四题属于千古名句,用来做题目基本上属于烂大街了的。就自己所背诵的八股范文当中,可以轻易地找一百篇出来。

至于第一第二两题,也是大路货。

惟独第三题因为截去了上下句,可在这考场中的考生当中,谁不是早早地将这本书倒背入流?

说句实在话,出题人也没什么水平,这样的题目简单到令人发指,别说是会试考场,就算是童子试的宗师们,也不好意这般降低难度。

吴节心中一阵腹诽,暗笑:如此也好,我就怕考官出生僻的题目,一时间却找不到合用的范文。这种大路货虽然人人会作,竞争起来也激烈,但我好歹有成千上万篇范文可供选择。到时候,找一篇最好的抄上去就是了。

据吴节手头的资料来看,就有张廷玉、翁同和以及温体仁和顾炎武的几篇作品可供抄袭。

这几人可都是八股文高手,在当时的历史中,至少也属于五绝水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这考场里的一万多竞争对手,难不成人人都是中神通。

我还能比他们作得差?

这个出题人真可爱啊,如果有机会,一定发给他一枚一吨重的大勋章。

想到这里,吴节只想仰天大笑。

峰回路在手,天下我又。再怎么折腾,都难不倒我,实力摆在那里,想不中进士都难。

实在是太兴奋了,吴节也是坐了半天才平静下来,将目光落到最后一题上。

最后一题按规矩是一首试帖诗,五言八韵。

题目是〈云补苍山缺处齐〉,山字韵。

吴节脑袋里立即“嗡”地一声,变成了一片空白。

只想叫一声:“麻辣隔壁,窝草泥马!”

老实说,刚一开始看这个题目的时候,他一时没回过神来,甚至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想了半天,才知道这句话说的是,白云在山间流动,弥漫一片,将山于山之间的空隙都彻底填满了。

这一句也不算是什么有名的诗句,多半用与酒令或者对联时使用。比如:峰峦缺处云衣补。

下句可对“野径暗时萤火明”也可对“山月羞时柳带遮”还有……反正后面至少跟了百八十条下联。

由此可知,出题人在出这道题目的时候,也没多想,随意地摘了这么一个句子出来。

就因为这句子太平凡,甚至有些俗气,古往今来,就没人拿来当过考试的题目,更别说在这种关系到读书人一生命运的会试考场上。

大路货的题目吴节不怕,反正这样的题目做的人千千万万,有的是范文可抄。

冷僻的题目他也不怕,八股文高手最喜欢琢磨这样的考题。到清朝末年,四书五经该出的题目都被人出尽了,可说每一个句子后面都跟了上百篇范文。

问题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五章 糟糕,有一题不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