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秘国度的崛起,民间总是有种种猜测,甚至衍生出各种野史小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古滇国是靠巫术来昌盛国运。

书中接下来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叙说了古滇国的资料。

“巫术······”

窗户透进来的已经变成橘色的夕阳光,照在程沐兮侧脸上,就像是光与暗的分界点一点,她的注意力全部都在书上。

秦朝时期,甚至是更早,古滇国的部分人已经信仰了巫神邪术,据说因为正邪纷争,信奉巫神的人们离开原本的滇国领土,迁移到澜沧江边的深山里生活,组成了一个巫者的聚居地,这部分人的首领,被称为“献王”。

其实这位献王并不是真正的人类,他是十二巫祖的后人。

上古巫族:有十二祖巫,外界也称十二魔神,《山海经》中记载他们,天生肉身强横无匹,吞噬天地,操纵风水雷电,填山移海、改天换地。

献王,虽然能力大大不如他的祖先,但其最擅长的“痋术”,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痋术是一种十分邪恶的巫术,献王为了统治周边小国,让大家对他们一族忌惮利用痋术将奴隶异化成魔物,杀的周边蛮夷俯首称臣。

在民间传说中,痋术最早被称为“脔”,是由一个古老民族“亚神族”发明的。

亚神族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民族,时期大约在夏朝之前。这个民族是母系社会,由一名女王统治,有人说亚神族是《山海经》里“蛮蛮”的原型。蛮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翼鸟,《山海经》里说,此鸟一翼一目,成双成对靠在一起才能飞。又有传说,“蛮蛮”是一种能通宿命,并且它的出现预兆着水灾的不祥之鸟。这种描述跟亚神族人很相似,虽然不知道他们的模样是不是“一翼一目”,但这个民族的确能通鬼神宿命,而且最后也是毁于大洪水。

再翻一页,一个石俑模型跃然于纸上。

就是这个石俑令程沐兮和文曲星君同时变了脸色。

跟姜景澄发来的图片相似度几乎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果然是痋术!”两只脑袋差点撞到了一起。

图像旁边备注着一段注语,详细的介绍了痋术是怎么利用死者地亡灵为媒介附在石人俑一类人形雕上,形成强大战斗力的怨灵。

程沐兮用手机拍了张图片发了过去。

过了三十秒左右,姜景澄的回复就来了,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什么嘛,就这样?也不告诉我是什么事情,程沐兮顿时垮下脸,干脆直接拿起手机就拨姜景澄的电话。

嘟·····嘟·····

姜景澄没有接。

“没良心的家伙,打完斋不要和尚。”程沐兮对着手机通讯录上的名字骂道,“下次有事别找我帮忙。”

n镇。

姜景澄当然不是故意不接电话,而是因为,他和唐闺臣的面前,突然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人”。

说是“人”也是抬举它们了,它们虽然和人的轮廓相似,但面部迥异,各有不同,有的整张脸上只有一只眼睛,有的整张脸上布满无数眼睛,有的眼睛正常,但鼻子如同布袋挂下来,有的五官看起来正常了,一张开嘴,突然弹出细长细长的舌头……

“这些东西,会不会都是痋术控制的怨灵?看来你手中的石俑,让某人惦记啊。”

唐闺臣冷冷一晒。

照射在脸上的阳光似乎有些刺目,姜景澄不适地微拧了下眉峰,握紧手中的小石俑,似笑非笑:“来的正好,一晚上没睡了,正好活动活动筋骨。”

妖。

程沐兮见姜景澄始终不接电话,虽然体内好奇的因子在咆哮,也别无他法,只得耐下性子继续看书。

古滇国和痋术的记载就到此为止了。

程沐兮打了个哈欠,本想把书合上放回原处,没想到怪事却发生了。

原本这本书的最后几页是一片空白,突然浮现出一些奇怪的标记符号和不知道哪个时代的文字,不过排版非常凌乱,倒像是随意写上去的读书笔记。

“小文曲,快帮我看看这些的是什么?”

程沐兮专注地盯着书里的内容,手随意地像旁边招手。

没有人回答她,才想起文曲星君刚才已经下楼继续追番了。

鬼使神差地,程沐兮没有坚持把文曲星君喊上来,反而闭眼休息一会,再睁开眼时,那些文字和符号竟然幻化成了她最熟悉的简体字。

一池清水,莲尖在荷叶上亭亭玉立,粉嫩的花瓣萦绕着水雾,荡漾于碧波之中。

窫窳就负手立在这莲花池边,他最近的行为举止着实有些古怪。

比如现在,他就望着这池子出神,低低一叹,眸子浩渺如水。

“这池子数万年来都是这副模样,怎么还看得这般出神?”

我忍不住上前问道。

“没什么。”窫窳露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微笑,声音平淡无波,“有些东西相处久了,自然会有些留恋。”

那日他走之后,一次淡粉色的莲花,竟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红色,将池水映的凄美。

再后来,我在与族人闲聊中方又得知,贰负和他那位叫危的手下,不知道因为什么,一起谋杀了神只窫窳。

得知此消息的我大为震惊,两位上神本是同宗,怎会闹到如今境地,怕其中定有误会,正欲前去找贰负问个究竟,忽闻天籁笛音,悠然传响,一名天官脚踏祥云飘然而至,手中捧了一卷黄金卷帛,竟是天帝召


状态提示:第145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