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铁血帝国>第一百六十七章:大战略(三)

1915年1月12日,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看来我们别无选择,我同意取消海峡战役。”

相比几年前初入内阁时风度翩翩优雅大方人见人爱的超帅气形象,此时的温斯顿*邱吉尔已经稍显发福,额头上也隐隐现出了几道皱纹,即便如此,他仍是英国最年轻的海军大臣——四年前当他坐上这个众人瞩目的位置时还不到36岁!

陆军大臣基钦纳对邱吉尔的让步显得满意而宽宏大量,微微点头道:“这就对了,整个一九一五年,我们除了防御,没有别的出路。”

就在东亚联盟袭击珍珠港并最终宣布加入同盟国一方作战之前,邱吉尔和基钦纳曾就1915年战局计划的拟订,分别代表“东欧派”和“西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事实上,协约各国在1914年战局结束时,仍然没有整个联盟的统一战略计划,联盟的每个成员国都尽可能争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即便有可能牺牲联盟其他成员的利益也在所不辞。不过由于英法两国在地缘上较为接近,且利益分歧较小,各方面的协调要密切得多,所以在拟订1915年战局计划时,两国不惜让俄国付出更大的牺牲来保证英法在西线获得喘息的时机。

一九一四年战局没有给欧战中两大联盟的任何一方带来明显的胜利,西线的军事行动完全变成了短时间内看不到希望的阵地战,东线虽然还具有一定运动战的条件,但也越来越显现出转入阵地战的迹象——战争越来越具有旷日持久的性质。

以此为前提,英法两国统帅机关认为,只有在西线聚集起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才能打破僵局,夺取真正有意义的胜利。为此,必须着重提升军事经济潜力,充分发挥两国因拥有广阔殖民地而占据的资源人力优势,但这需要时间,要把各自的殖民帝国彻底动员起来,没有一两年是办不到的。

因此,两国总的计划归结为以战略防御来换取动员时间。在西线,预定仅在阿图瓦和香巴尼一带进行有限的局部进攻战役,以期争取更有利的防御态势。在近东则努力阻止土耳其军队侵入英法殖民地。

但在是否应在巴尔干采取积极行动的问题上,产生了“东欧派”与“西欧派”的分歧。前者主张开辟新的巴尔干战线——即发起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登陆战役;后者则反对将英法兵力分散到其他战线,要求最大可能地集中兵力扼守西线。

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之后,最终达成了妥协,“西欧派”同意在海峡进行一次登陆战役,但只能动用数量有限的兵力。

登陆作战计划是在邱吉尔的主导下制订完成的,预定将动用多达十二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以及一艘航空母舰、三艘水机母舰、六艘轻巡洋舰、二十四艘舰队驱逐舰、八艘潜艇、二十一艘扫雷舰、三艘浅水重炮舰和大量辅助舰只。

登陆兵力将包括英法各一个步兵师,一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军,以及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三个旅,另有一个英国步兵师和两个印度步兵师作为预备队——总共十二万八千人。

突如其来的珍珠港惨剧与随后的林加延湾大败却给了邱吉尔和他的“东欧派”当头一棒,攻略海峡的计划被迫中止,并由英法统帅机关重新评估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协约国方面对于军事实力不断膨胀的东亚联盟所带来的威胁并非毫无察觉,但出于对美国军事实力尤其是舰队实力的信任,英法一致认为,中国不太可能置美国的庞大舰队于不顾,而单以协约国为对手发动战争。另一方面,鉴于欧战以来美国与协约国特别是英法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相较之下,美国与同盟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微不足道,且协约国阵营的几大帝国又具有如此广阔的市场与极其丰富的资源,英法相信美国绝不会坐视协约国失败而放任两个新兴的“强盗集团”瓜分世界。

若东亚联盟不惜陷入两线作战,同时以协约国和美国为对手发动战争,这倒是帮了协约国一个大忙。以美国的雄厚工业基础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压倒东亚联盟应该绰绰有余,届时将那“绰绰有余”的部分投入到欧洲战场,德国的崩溃也就指日可待了。

打着这样的算盘,同时又在远东部署了一支兵力可观的联合舰队后,协约国统帅机关放心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欧洲和近东——鉴于欧战爆发后中国曾如此急不可耐地抢占德国远东殖民地,协约国高层还一度讨论起将中国拉入己方阵营作战的可能性。

倒是邱吉尔看得明白,他曾对阿斯奎斯首相说:“中国加入我们能得到什么?有谁愿意砍碎自己去填饱盟友的肚皮?如果为了让中国参战而丢掉远东,那还不如立即与德国媾和,我敢说德国一定比中国更适合做谈判对手。”

正如邱吉尔所预料的,中国果然还是站在了同盟国一边,但他却未曾料到美国会败得如此之惨,竟连对方舰队的影子都没摸着就丧失了过半的主力舰。

接下来的林加延之败更令邱吉尔忧心忡忡,此战之后,远东四国联合舰队全部可用兵力仅剩下无畏型战列舰和旧式战列舰各1艘、装甲巡洋舰5艘、防护巡洋舰6艘,而受创后转移到后方基地入坞修理的3艘无畏型战列舰、1艘旧式战列舰和1艘防护巡洋舰在三个月内无法恢复战斗力。

根据最新情报,由3-5艘无畏型战列舰和1-3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一支分舰队已经由夏威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七章:大战略(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