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内四州七县的百姓已经尽归王则之麾下,这些人分了田地,成为了自由之身,一个个都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p
王则之免了他们一年的田赋,每个月还给他们发粮食,保证他们不会饿死,百姓们纷纷对王则之感恩戴德起来。/p
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感恩王则之,最主要的就是王则之收编他们的时候每人分了一亩良田。/p
虽然说百姓们穷困潦倒,日子过的不好,很多人都是独身独户。/p
但是也不乏家中人多的百姓,据编户的军官所说,最多的一户家里祖孙三代皆在,爷爷奶奶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一大堆人加起来有十几人。/p
这一大家子,一下子就分到了十几亩良田。/p
百姓们得了自由之身,有了田地,他们就自发的建起了功德庙,把王则之供奉了起来。/p
王则之听闻之后,一头黑线,立刻下令拆除了所有的功德庙。/p
如果百姓要感激他,可以立碑记录,没必要立庙供奉他。/p
百姓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他建庙,烧香点烛把他供奉了起来,让王则之感觉,在给他办活丧一样。/p
刚开始的时候,百姓很是不理解王则之为什么要拆了自己的庙。/p
当百姓中有人说,王则之此举是为了百姓们好。/p
要知道,朝中的皇帝健在,百姓们不为皇帝建功德庙,却为王则之建功德庙,如果皇帝知道了,不止王则之要倒霉,建庙的百姓都要遭殃。/p
百姓们听闻之后,觉得此人说的有道理,于是他们在功德庙的旧址上树起了一块巨碑。/p
以碑文记载下了王则之所做的事情。/p
王则之听闻百姓们不再建庙之后,总算松了一口气,可他还没高兴多久,就又高兴不起来了。/p
原来,百姓们在他的功德碑下继续烧香点烛,供奉他。/p
王则之听了,扶着额头一阵头大,他知道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儿扭转不过来了。/p
最后,只能随他们去了。/p
百姓们安顿好了,他就开始安排守城的人选。/p
四州七县、十三卫,优先选出了警备司的第一任警长。/p
王则之亲自给他们盖敕印,颁发任命书,警长礼服。/p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威望极高,享有善名的人物。/p
任命结束之后,王则之大手一挥,把警备司所用的武器装备,第一个月的粮饷统统发了下去。/p
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有一天会当官。/p
得了王则之的任命之后,领了粮饷、武器装备,还有王则之从于忠手里抽调出来的密谍。/p
当然这些密谍不是以密谍的身份分配给他们的,而是以警卫班的身份分配给他们的。/p
警备司责任重大,必须公正无私,如果这些人腐败了,王则之就会第一时间知道,并且采取措施。/p
各个警长雄赳赳气昂昂回去上任了,同他们一起去的,还有王则之从教官当中选出来的刑罚司司长。/p
在警备司、刑罚司建立起来之后,王则之给他们下达了第一个命令。/p
大同府境内的八百二十座堡寨,三百零七座墩台,已经缩减为了四百一十三座堡寨、一百六十八座墩台。/p
王则之把这些堡寨、墩台划分了区域,归到四州七县、十三卫所的名下。/p
这些堡寨、墩台内分置派出司,刑罚分司,这两司是警备司和刑罚司的分支,归上级两司管辖。/p
王则之命警备司的第一任警长举荐出赴任派出司的司长。/p
举荐之人必须德高望重,享有善名,如若他们把奸滑之人举荐上来,举荐的警长会受到牵连,轻者降级罚到派出司,重者撤职查办。/p
至于刑罚司的人选,不用他们操心,刑罚司的人选由王则之派遣。/p
新任警长们,手里有了权力,一下子就活络起来。/p
他们在选取人选的同时,深记着王则之的要求。/p
不敢把那些奸滑之人举荐上来,他们是清楚的记得王则之带大军炮轰四州七县情景的。/p
如果他们失职,他们怕王则之把他们轰杀了。/p
百姓们安顿好了,管理城池的人和机构也有了。/p
接下来,王则之要对商人们动手了。/p
虽然说王则之抓了很多商人,可这些商人都是有问题的商人,大同府内没有问题的商人、士绅还是有的。/p
这些人大都是做煤炭、棉花、布匹、竹木、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老实本分的生意。/p
像铁器、火器这些赚钱的行当,他们是一样都没沾。/p
既然这些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商人,王则之就不能继续收保护费了,因为这有点土匪恶霸的意味,于是他换了个名义收起了通行费。/p
由太原府入大同府的边关处,王则之设置了路卡,但凡入大同府经商的人必须缴纳通行费。/p
这个通行费,是以商人们所携物的百分比来征收的。/p
不交的不得入内,交了就可拿到一张通行证,可在大同府内自行经商。/p
接着,王则之严守着出关的关口。/p
但凡出关的商人必须缴纳出关费,出关之后,会有钢甲重骑保护他们。/p
护送的范围北至归化城,西至哈良兀驻牧区,再远就是屈野川驻地。/p
东边王则之也开发了新的地盘,这里就是兴和守御千户所,以前是林丹汗的地盘,现在归王则之了。/p
对于王则之的这项正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