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太的身份非常贵重、特殊——蒲管家,您跟我们说说,大太太的身份怎么个贵重、特殊法呢?”/p
蒲管家沉默了片刻:“你们是外乡人,和你们说说也无妨。”/p
程班主、魏明远和程向东望着蒲管家,在等待下文。自始至终,程向东一句话都没有说,他对谭家的故事似乎不怎么感兴趣。/p
蒲管家打开荷包,将烟锅伸进荷包里面,装了一锅烟丝,用右手的大拇指按了按,用火柴点着了,“吧嗒吧嗒”地吸了三口,然后道:“大太太——原是——前朝公主——就是昌平公主,洪武皇帝最喜欢的女儿——建文皇帝的姑姑——当今皇上的妹妹。”/p
“前朝公主?昌平公主?当今皇帝的妹妹?谭家的身份果然不一样,那——我们程家班这次的歇马镇之行一定要格外小心啰。”/p
“我程五湖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造化。我们是什么人啊?我们走南闯北,不过是混口饭吃的戏子。她是公主殿下,能为公主唱戏,也算我们没有白来这人世间一遭。”/p
“格外小心?那倒不必——程班主,您这是多虑了,见到大太太,您就知道了。”/p
“阿弥陀佛,大太太活脱脱一个观世音转身,虽然是公主之身,但她平易近人,菩萨心肠,谭家上下,无人不尊敬她,无人不爱戴她。”/p
“老爷虽然有三房太太,但和大太太的感情非常深。大太太以公主之尊下嫁我们老爷,谭家因此门楣生辉,宗祠有光。这份天高地厚的恩德,够谭家受用千秋万代。”/p
难怪昌平公主喜欢黄梅采茶调,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安徽凤阳人,黄梅采茶调就起源于安徽,喜欢乡音,人之常情。谭老爷爱公主之所爱,投其喜好,足见谭老爷对昌平公主的感情确实很深。/p
“感情很深?谭老爷什么还要娶另外两房太太呢?”程班主有些疑问。/p
“二太太和三太太是老爷后来娶进谭家的。”/p
“后来娶的?既然谭老爷和昌平公主感情很深,他为什么人心不足,得陇望蜀,又娶了两房太太呢?”/p
“为了谭家的烟火。”/p
“为了谭家的香火?”/p
“对,大太太——谭府上下已经习惯称昌平公主为大太太——大太太不让我们叫她昌平公主——她也早就忘了自己的公主身份。”/p
“大太太是一个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人,她生了一儿一女之后,得了产后风,便不能再生养了,为了传宗接代,延续谭家的香火,她才力劝老爷娶了另外两房太太。”/p
“大太太生了一儿一女,香火已经有人继承,为什么还要劝老爷再娶两房太太呢?”/p
“这——说起来,话就长了!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p
“蒲管家,您能跟我们说说吗?”魏明远道,“我总觉得谭家有故事。”/p
“行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跟你们说说也无妨,不过故事挺长,我得从汤尧禹顺说起。”蒲管家吸了一口烟说道。/p
“话说洪武皇帝驾崩之后,他的皇孙——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了皇上。朱允炆的叔叔——洪武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早就垂涎于皇位,自然对皇位虎视眈眈。”/p
“他联络诸王暗自扩充实力,等待时机。新帝即位不久,继承洪武皇帝的遗志,采纳几位大臣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五个亲王的封号。”/p
“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野心、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就在燕京起兵,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历时四年。”/p
“最后,燕王的军队控制整个应天府,不久就包围了皇城,皇城遭遇了一场大火之后,建文皇帝不知去向,燕王在应天府称帝,改国号为‘永乐’,前朝文武官员死的死,避难的避难。”/p
“听说当时侯爷府被官兵围的水泄不通——我们老爷原来是有爵位的,为保住谭家唯一的一条根,公主和侯爷就让一个叫翠云的贴身丫鬟带着他们两岁的儿子连夜从暗道逃离了侯爷府就是应天府。”/p
“老爷可是建文帝最信得过的重臣,官至礼部尚书,被封为麒麟侯——公主老爷知道难逃此劫,但谭家不能没有后代,所以才毅然决然让丫鬟翠云带着公子另寻活路,也为谭家保住唯一一条血脉。”/p
“第二天早上,燕王军队冲进侯爷府,公主和老爷被带走,并被关进大牢。”/p
“后来,有人向永乐皇帝谏言:新朝伊始,百废待举,为保帝业永昌,应化戾气为祥和之气,加上公主和皇上之间的兄妹关系,永乐皇帝就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停止了对前朝文武大臣——特别是皇亲国戚的清剿,公主和老爷这才得以侥幸活命,我们老爷丢掉了爵位,但留了条命。”/p
“回到歇马镇以后,老爷就派人到丫鬟翠云的老家安庆去找儿子,翠云的爹娘兄弟说,女儿翠云确实带一个两岁大的男孩子回家过,当时,孩子病得不轻,翠云的家人找村子里面的郎中看过,用了几剂药之后,孩子仍然高烧不退,不醒人事,第三天早上,翠云便背着小孩子到安庆去看郎中,这一去就没有再回来。”/p
“翠云的家人到安庆找遍十几家医馆,最后在一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