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元朝帝国风雨>第30章 南洋归顺元朝汗国内部动乱

第30章南洋归顺元朝汗国内部动乱

元朝军队南征安南国,对地形不熟悉,对气候不适应,虽然竭尽全力,大兵压境,却打得很窝囊,打不赢就走,不得不把军队慢慢向国内撤退。元朝军队撤回的时候,安南军队在后面穷追不舍,处境非常狼狈。

到东关的时候遇到了敌军,被安南军队接连发射带有剧毒的箭头,毒箭强劲而锋利,射程远,穿透力强,毒性强,中箭后毒性立即发作,无可救药,将士伤亡惨重,人员急剧减少。

蒙古军队非常英勇,临危不惧,包扎好伤口又继续奋勇作战,但是由于当时敌我众寡悬殊,还是杀不退敌军。只得一边与追击的敌军作战,一边向国内撤退。

阿八赤和樊楫两位将军,严密保护脱欢,让他在前面逃走,只希望闯过东关这道险阻,就可以安然脱险了。安南军队的士兵对中国的军事理论非常了解,也知道射人先射马,擒敌先擒王的道理,对元朝军队的主帅紧追不舍,专门冲着元朝军队的主帅旗帜杀过来,有如排山倒海,来势凶猛,不可阻挡,任凭阿八赤和樊楫等将领,无论如何奋力冲杀突围,也还是无法逃走,脱离险境。

阿八赤看见形势危急,就对脱欢说:“王爷还是逃命要紧,不要再顾及什么军官级别了,你现在最好是打扮成士兵,不要引起敌军的注意,这样才能安全逃生。只要你能安全逃走,我们的心愿就满足了,我们愿意在此誓死报国,不想生还了!”

脱欢听了他们的建议,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脱下了身上的将军战袍,换上士兵的服装,带着自己的亲兵卫士,混入到各支军队里,寻找机会逃走。三国时曹操为了逃命,用宝剑割下自己的胡须。抛弃将军的战袍,没想到那天脱欢却模仿起来,寻求脱身的机会。

阿八赤和樊楫两个人,为了掩护脱欢逃命,为了军人的尊严,竟然战死在阵地上,非常英勇和惨烈,不愧为一个好男儿。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脱欢正在准备偷偷逃出敌军重围的时候。不料安南兵又追击了上来。幸好先头部队将领苏都尔率领着精锐的士兵,返回身来与敌军拼死奋战,才把安南士兵阻拦下来,不能再进行有效的追击。

元朝的这位镇南王脱欢,为了逃脱困境,不顾体面,在穷途末路中急中生智,胆战心惊。不敢直接从大路上逃走,只能选择偏僻的小路逃窜。真是狼狈不堪。多亏了这一奇怪的逃命招数,才保全了他的性命,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脱欢带领残兵败将逃到了思明州的时候,后面的败逃的军队也开始陆续地逃奔回来。他经过认真仔细的检查,发现军队里的士兵已经十个中死亡了五六个,伤亡惨重。不计其数,比起前次战争的损失来,简直是成倍的增加。

脱欢为此感到非常沮丧,无可奈何,只得根据军事实情。向皇帝作了真实的报告。元世祖忽必烈因为脱欢在两次的征战中,都是兵败后狼狈逃跑回来,感到非常震怒,对此大发雷霆,就发布命令对脱欢进行严厉的谴责,命令他停留下来,镇守扬州,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终身不准进入朝廷拜见皇帝。

过后不久,朝廷接待了一批安南派来的使者,他们向元朝贡献了一座用纯金铸造的人像,除此之外,还谦恭地对以前的过失,向元朝诚恳地谢罪,元世祖因此才把南征的事暂时搁置了起来。

当时元朝由于连续多年攻打安南,但是大都没有取得多少战绩,无功而返,真是得不偿失。只有几位亲王相答吾儿,以及右丞相台布等人,他们分道率领蒙古大军进攻缅甸国,还算取得了胜利,收服和归降了西南的少数民族,共有十二个部落,然后直接指向缅城,继续进行攻打。

缅甸国就是今天的缅甸,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825年~1757年,孟族国王统治南缅甸。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王朝、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三个封建王朝。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1044年~1077年在位)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佛教为国教。阿奴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阿朗西都国王(1111年~1167年)在位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鼎盛。1287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此后,缅甸进入了掸族时期。

缅甸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的云南接壤,统属着附近的各个部落,势力强大,气焰旺盛。元朝军队进入缅甸以后,很快就把当地驻军打败,成功地实现了占领,缅甸贵族就逃往白古,躲藏了起来,躲避元朝军队所向无敌的锋芒。

后来又派人向元朝军队乞求投降,提出愿意每年向元朝缴纳钱币,这样基本满足了元朝军队征战的军事目的。榜样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只要向元朝每年缴纳钱币就能免除战火的灾难,换来国家的和平与安宁,各国又何乐而不为,因此就纷纷仿效,向元朝投降归顺。

后来印度、暹罗以及南洋群岛各个部落,就仿效起来,也纷纷向元朝军队提出乞求投降,每年向元朝缴纳钱币的请求,到了这时,元朝征服东南亚也算大功告成,元朝的威名也可以算得上是遍及西南各国了。

元世祖忽必烈雄心勃勃,人心不足蛇吞象,仍然不满足于国家现有的版图,雄心勃勃,又准备储备资金,筹集


状态提示:第30章 南洋归顺元朝汗国内部动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