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元朝张珪三代英烈一代枭雄
张珪,字公端,元朝名将张弘范之子。少年时勇武异常,能挽强弓命中目标,曾经跟随他其父出入森林之中,遇见了猛虎,张珪毫不畏惧,抽出弓箭,勇往直前,发怒的老虎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疯狂地扑过来,张珪从容镇定,拉开弓箭,一箭射中猛虎的喉咙,猛虎当地毙命,全军将士无不震惊,轰动一时。
至元十六年,张弘范平定广海地区,宋朝礼部侍郎邓光荐在快要赴水自杀身亡的时候,张弘范救了他的性命,对他以礼相待,张弘范让张珪拜邓光荐为师,向他求教学问。邓光荐曾经往下一部书,书名叫《相业》,邓光荐对张珪说:“你用心熟读此书,以后你就依靠它发挥作用。”元朝军队返回大都,路过江淮的时候,张珪年刚刚年满十六,由于他少年老成,就当了管军万户的官职,真是少年得志。
张珪之父张弘范,字仲畴,祖籍河北易州定兴,元朝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元初汉人世侯张柔的第九子。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灭宋。1276年1月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五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全太后、众官僚和太学生,押送到大都,宋恭帝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
至元十四年,即1277年,张弘范被授予镇国上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使弟张弘正为前锋,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即今广东海丰北。至元十七年,即1280年。正月十日病卒,终年四十三岁。
张珪的祖父张柔,字德刚,河北定兴河内里人,是元朝历史初期;即蒙古国时期,中原地方武装中有名的军阀头目之一。元太祖八年。即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接着金都南迁,从中都,即今北京,迁到汴梁,即今河南开封,以避蒙古之军锋。张柔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金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又升迁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
元太祖十三年,即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当时蒙古人对各地归降的官僚、军阀等多沿用金朝官称,仍让他担任旧职。在此期间,张柔扩张势力,占领了以保州,即今河北保定。为中心的三十多座城市。
元太祖二十年,即1125年。蒙古人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四年随蒙古将军速不台围金之汴京。速不台是以勇猛善战闻名的将领,与折里麦、哲别、虎必来等人被并称为“四狗”。元太宗五年,即13年,金元帅崔立献汴京城投降,张柔又随塔察儿攻克蔡州。金亡。这一年张柔入觐元太宗窝阔台汗,被提升为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
在金元之际,蒙古在其占领的牛原地区。除了派达鲁花赤进行政治监督,派探马赤军进行军事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汉人地主武装的头目来维持其统治。这些头目,当时称之为“世侯”。他们集军、民、财权于一身,称霸一方。在权力继承上父子相袭,兄终弟及。其中有见识的一部分世侯,为了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实行有效的、巩固的统治,为了保存中原文化的传统,纷纷开设幕府,延纳流落在各地的汉族士大夫。张柔正是这批世侯中的翘楚,他不仅在蒙古灭金战役中战功显赫,与史天泽、严实等人齐名,而且进占汴京时,许多将领们正争着抢掠子女玉帛,金银珠宝,而他却懂得去金国史馆抢救出《金实录》这部珍贵的文献和皇家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在这次战役中他还从屠戮战俘的刑场上救出了金朝最后一科的状元王鹗。将他接回他的大本营保定,留置于自己的幕府中。
张柔的幕僚除了王鹗外,还有乐夔、敬铉、郝经等人,都是极一时之选的英俊人才。王鹗在张柔幕府中生活了十几年,太宗后乃马真氏三年,即1244年,被忽必烈召征至其藩邸,后来又被拔置在翰林院工作。前后十年间凡大诰命、大典册皆出其手。敬铉后来官至中都提学,著《春秋备忘》一书,是元泰定间中书平章政事敬俨的叔祖。张柔这批幕僚在忽必烈前期政治中确曾起过不小的作用。
张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据说藏书过万卷。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当然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薰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元宪宗蒙哥六年,即1256年时,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
张弘范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随手散落,后来有人为他网罗遗佚,刻印了一部诗集,即现在传世的《淮阳集》。当元朝开国之初,由于张弘范出身和教养,他属于上升阶层中的新一代人物,在他身上河朔豪士生气勃勃的色彩似乎比贵胄子弟们的纨绔习气要强烈一些。
至元十七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带着他父亲的虎符,治所统军,镇守建康。不久张弘范病死,治丧完毕,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张珪,亲自安抚他。张珪上奏说:“臣还年幼,军国事重,聂祯跟随臣的父、祖,久历行阵,征战沙场,请求他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