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最强皇帝>第305章 肘腋之变(六)
因无他,在场之人,立场都属于儒家士人一派,首先看重的,是个人的道德,无论如何,他们也不愿意见到刘照为了自身的利益,背弃lún_lǐ纲常。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这些年来的心血和冀望,岂不是全都落空了?

况且,大汉又一直号称“以孝治国”,几百年的影响下来,早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传统,岂容你随意践踏?就连曹操在杀孔融的时候,也是以孔融的一些言论有违孝道,来做为借口。若是有人公然以子弑父,以臣弑君,那还不得成了天下公敌?

至于裴潜,身为属臣,他有义务从刘照的个人利益出发,为刘照出谋划策,哪怕是有违lún_lǐ纲常,他也要尽这个义务。但是,他又不愿意看到刘照自身违背这些道德准则,这大概就是一些身为谋臣的儒士,所特有的矛盾心理罢。

“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既是立身之本,亦是立国之本。若是君上不能遵循孝道,那他又有什么资格,要求臣下对自己尽忠?因此,刘景升所言,我绝不会赞同、采纳。”刘照正色道。

刘照当然不会赞同刘表的想法,这与刘表的想法是否可行无关,就算政变能够轻轻松松的成功,刘照也绝不会那样去做,因为这会极大的影响他继位的正统性。

正统性,是人民对政权作为一种权威所给予的认受,也是政权实施统治的基本条件。虽然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当中,君权来自天授,但是,天无心,以人为心,所以,天心亦即民心。而民心,又往往由社会主流舆论来体现。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儒家的道德规范,就是人们评判政权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准绳。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当中,忠与孝,是密不可分的。臣下为何要对君上忠心呢?你总得给出个理由罢?对此,儒家的看法是,君与臣的关系,就好比父与子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把后天形成的君臣关系,转化为了有先天血缘联系的父子关系。

正因为父子关系是先天的,因此,孝道也就是天然而生的,不证自明的,换而言之,儿女孝敬父母,跟父母疼爱儿女一样,那是天经地义的,需要拿什么东西来证明之后,才能施行吗?显然不是。

因此,当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联系到一起后,忠便也从一种社会责任,变成了天然的、无可置辩、毋须证明的道德责任。这正是统治阶层,或者说君王所最愿意看到的。

若是刘照敢参与废黜自己父亲的政变,那他在天下人的心目当中,就失去了道德上的认同感,同时,也会失去人们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拥护。这就会使刘照的统治基础,变得极为脆弱。

认同感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它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会不会有一种“他是自己人”的感觉。这种认同感,或许在平常的时候,并不会表现的那么明显,可是,在十分关键的“选边站”的时刻,它往往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在人们心中发挥作用,让实力的天平悄悄的偏向某一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这种认同感。而道,正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

总之,刘照是坚决不会让自己背负上“不孝”的罪名的。

“更何况,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若是在我手里开了这个先例,以武力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那我的子孙,会不会有样学样,有朝一日,也来逼迫于我呢?如此一来,我大汉恐怕会永无宁日了!每一次皇位的更迭,都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父子相疑,手足相残,只怕我刘氏子孙,会在这永无休止的仇杀当中,落得个了无遗孓的下场。”刘照道。

见刘照说得郑重,何咸也不由得拧起了眉头,有些后悔今天在刘照面前提起这件事了。早知如此,他就该悄悄劝说自己的父亲,打消这个念头,而不是公诸众人面前。

看到何咸表情尴尬,刘照劝慰道:“伯熙,你也不必自责,我相信,舅舅,乃至于刘景升,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只是手段太过激烈和操切了。此事也不必再向皇后禀告,阿兄你回去后,直接告诉舅舅,这种事,我绝不会同意。若是有人敢背着我私下行事,即便成功,我也将披发入山,从此遁世隐居,绝不敢背负此等骂名。”

何咸哪敢继续呆下去?赶忙向刘照告辞,回去向何进转达刘照的意思去了。

何咸走后,卢恺叹道:“但愿大将军日后能恪守人臣之道,不被人言所惑,别再有这种危险的想法了!”

“有些人太过急功近利了。”王景道:“他们觉得殿下年纪太小,继位还为时过早,又想尽快涤荡朝局,还天下一个清平,所以才找上了大将军,怂恿其行此悖逆之举。”

“殿下,今日你持论甚正,我等不胜欢喜。只是,朝政正在日益败坏下去,大汉的根基也正在被蠹虫们慢慢的蚀空。如果殿下一直这么旁观下去的话,真不怕天下有倾覆的一日吗?”裴潜问道。

刘照苦笑一声,道:“子以人不间其父母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为忠。今后,天子若有过错,我会尽力当面劝谏的,但是在背后,我们还是别再讨论这些了。”

“殿下!”卢恺等人不由得惊呼一声,他们之所以惊呼,是因为听到刘照准备日后尽力劝谏刘宏的所作所为,这可与当初定下的“韬光养晦”的策略,背道而驰啊!

“几位师兄,如今天下的情势,的确已


状态提示:第305章 肘腋之变(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