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刚到成都,当天就提出要放弃此城,此言一出,惊得堂上诸人都哑口无言。这其中黄权、王累等人是事先知晓的,只是他们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所以对前来探口风的高沛不置可否。
刘璋听了也很是惊讶,他没想到杨怀领兵而来,却提出这样一个建议。
“放弃?可是荆州军还未曾攻城啊!”有家在成都的官员立即出言质问道:“大军云集城内,却要不战而走,弃城内外百姓于不顾。这,这岂不是让百姓失望?”
百姓什么的,不过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其实城内能走的百姓都逃的差不多了,至于城外的,也没听说荆州军烧杀掳掠啊。
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自己那点家底。
然而这样的官员却不在少数,他们或许品级不高,但人数众多,又是各官署中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坚持反对,还是颇有些麻烦。
不过还是有几个人对此表示支持。在这几个人看来,坚守成都无非是多增加将士伤亡,迁往绵阳之后,也许形势有变,到时候刘琮撤军,再迁回来便是了。
杨怀自提出迁往绵阳之议后,便不再多言,而是冷静的观察着。黄权等人权衡再三,却始终难以下定决心。倘若此时荆州军攻城甚急,黄权或许还会有所决断,可现在正如那人所说,荆州军都还未曾攻城,这数万人马就要不战而走,怎能甘心?
很快支持者和反对者便分为两派,却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堂上众人争执不下,刘璋和黄权等人又不表态,杨怀见状冷笑连连,心中烦躁不已。他提出此议,无非是向将成都这个包袱甩给刘琮,以荆州军目前的人马,占领成都之后呢?是继续攻击绵阳,还是留一部分人马守卫?益州如此大的地盘,他能有多少人来守夺取的城池?
夜色渐深,争论却仍在持续。杨怀借口赶路疲倦,告辞而出,高沛等将领也随之一同出了牧守府。
因荆州军并无攻城迹象,守军便不免有些懈怠,杨怀刚到城中,对于这种状况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没有在意。而高沛虽然知道,但现在杨怀才来,他便想着明日再说。
杨怀倒也不都是借口,毕竟这几日连续行军,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到了北门军营后,杨怀简单了解了一下各部防御情况,便打发诸将离去。
在杨怀看来,如果不能迁往绵阳,那便据城死守,以成都这样的坚城加上数万守军,怎么也能够守上数月之久。那荆州军即便全是精锐,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还不是死一个少一个?如果自己是刘琮的话,必然会从荆州再抽调人马,将成都团团围住之后,再行强攻。
迷迷糊糊的想着这些,杨怀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然而城内还有不少人未曾歇息。东门附近的那处宅院内,不时有人从偏僻的院门溜出来。借着月光看去,他们的穿戴倒是与益州士卒无异,只是这半夜三更自宅院出来,又不举火,看上去颇为诡秘。
东城有两座城门,正东一处,东南侧还有一处。这两处城门附近的民宅,多数已被霹雳车的石弹砸毁,成了一大片废墟。而在城墙下则密布帐篷,这里因是霹雳车射击的死角,反倒很是安全。
在东南城门值守的校尉此时已不知钻到哪儿呼呼大睡去了。留了数十个士卒在城洞两旁,也多抱着长枪靠在墙角打盹。
如今已是八月中旬,秋夜颇有些凉意,火盆中的柴火烧的正旺,不是发出“噼啪”一声轻响。这样的响动自然不会引起守军的注意,即便声音再大些,也很难将入眠的士卒从睡眠中惊醒。
篝火照亮的范围之外,显得愈发黑暗。若是有人仔细倾听,应该能听到一阵细微的脚步声,又或是衣料摩擦时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然而大部分人都睡的很香,毕竟白天紧绷了一天的精神,难得在此时放松下来。
一名守军在睡梦中觉得眼前一暗,迷迷糊糊的睁开双眼,尚未看清楚眼前的景象,就觉得自己脖子上一凉,紧接着传来痛处的感觉,可是张嘴打呼,却又发不出声音,只有“嘶嘶”的漏气之声。
捂着向外汩汩冒血的咽喉,这名守军很快便失去了意识。
几乎于此同时,他身边的两位伙伴,也在睡梦中丢了性命。利刃抽离身体之后,鲜血沿着刀身向地面滴落。持刀者似乎毫不在意,随手在尸体上抹了一下,便向下一个目标摸去。
其实不用他前去动手,同来的人已经料理了那个抱着长枪的士卒。
“如何?可别有漏掉的!”一个身材矮小但颇为壮实的汉子低声说道。听声音,正是那个姓杨的荆州军校尉。
部下们沉默的点了点头。杨校尉见状不再多言,一挥手,数十人便自马道上往城楼而去。其他人则依旧跟着杨校尉。
待城楼上传来暗号之后,众人都有些压抑不住的紧张。
“上边得手了。”见兄弟们都绷紧了身子,杨校尉也不觉有些紧张起来,他低声说道:“等会儿放了灯,咱们就开城门。”
“是不是等城外大军摸到近前再开门?”有人低声问道。
开门必然会有动静,而且动静之大,必然无法掩人耳目,只要惊动了城内的守军,那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在大军攻入城中之前,以血肉之躯将城门死死守住。
在没有个人计时工具的当下,要想进行精密的配合完全是一种空想。虽然知道这人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担心能否守住城门,但杨校尉还是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