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问鼎天下>第427章 南北对峙何所倚

倘若有人能够拨开战争的迷雾,透过在山野间行进的军队,透过两军厮杀时的惨烈场面,透过面黄肌瘦的流民遗下的饿殍,看到左右战争胜负的几个关键因素,恐怕就会意识到战略战术在战争中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战争固然有无限多的变化,指挥上的失误、将领对统帅意图的误解、错误的估计形势、预料不及的打击、士气的崩溃,更不用说种种意外。然而战争不总是表面上看到的混乱无序,也绝不能凭借偶然去获取胜利。

这些想法盘旋在刘琮的脑海中,目光所及之处,却是一片片覆盖在残雪下的农田和远处的树林,安静的小村庄里走动的农夫,夹着尾巴的狗小跑着,不断回头张望。一架牛车正摇摇晃晃的从村子里出来,拉车的老牛从鼻孔中喷出白气,不断晃动着脖颈,似乎对大一早就出来干活很不满意。

想到昨日与鲁肃论及东南之形势,刘琮和鲁肃最终都认为,必须坚守住寿春,以将这个锲子深深的插入江北,割裂广陵与徐州之间的联系。

就总体地形而言,刘琮与曹操还不是很明显的南北对峙,因为在刘琮的记忆中,南北对峙之际,南方政治重心必集中于东南。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实在有其地理上的基础。不过对于刘琮来说,显然不是这样一种局面。

在刘琮所了解的原本历史中,南北对峙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除了不再可能出现的孙吴与曹魏以及西晋之间短暂的对峙外,原本的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南北对峙,诸如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对峙时,北方政权都是少数民族所建。政治军事上的对峙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的疆域,南北跨度非常大,而南北方在气候、环境以及人的习性差异也随之较大,更使得南北双方军事特长上也有很大差异。

对于这一点刘琮深有体会,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断的从关中甚至凉州购入战马,同时又在制造战船,训练水军。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男子皆精于骑射,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可谓兵民合一。在战略战术上,以远程奔袭、骑兵野战见长,注重发挥个人的实力和积极性,人自为战。当初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淬炼出的精锐骑兵。现在并州、幽州的骑兵亦多如是。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生长于北方,性习温凉,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主要是在秋冬时节,彼时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纵横驰骋。

而南方汉人以农耕为业,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的利用,是其社会的主要特点。其治军、用兵亦与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更不用说南方地区水网纵横,又多数不能产马,使得骑兵的机动性大打折扣,而组建一支骑兵的费用又高的出奇。

在原本的历史上,南方比较著名的军队如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湘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见长。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面对震天动地,席卷而来的滚滚铁骑,若是没有严明的军纪,很难想象仅仅凭借个人的意志就能在这样的死亡威胁下保持镇定。在战略战术上,南方军队更注重谋略,讲究部署阵法,善于利用城池作为据点防守,利用平原地区的江河水道来进行运输。

与北方往往在秋冬时节南下进攻恰恰相反,南方对北方的主动用兵,多集中在春夏时节。在这个时节正值中东部季风区的雨季,江河水涨,便于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及投送。

那么对于刘琮而言,他既要拥有适用于北方作战的骑兵,又必须有相应的水师来确保在南方地区的军事优势,这里的南方不仅仅是指江东,还包括了荆州甚至益州的一部分。正是得益于对历史的了解,刘琮才能够让自己的目光穿透那些迷雾,看清楚获得最终胜利所需要的那些关键因素。

从大体上来看,历史上南北双方对峙,可谓各有所长,各擅胜场。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理上都可谓利弊参半。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有机会利用对方的短处。纵观历史,既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气风发,也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悲惨下场。

当然“樯橹灰飞烟灭”是不可能了,至少在刘琮所处的这个时空。如果说对历史的认识加强了刘琮的战略意识,那么这些注定不会再发生的战例,则给刘琮提供了许多灵感。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往往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另一种感觉,那就是刘琮拥有的天才般的远见。对于这一点刘琮是绝不会解释的。

行进中的军队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单调的步伐声,偶尔会有传令的轻骑兵,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融入到这种单调的声音中。不过无论是将士们的低声耳语,伍长或都伯的大声斥责,还是铠甲的铿锵声、刀枪的碰撞声,都未曾分散刘琮的注意力。

他沉浸在对历史的剖析之中,几乎充耳不闻。

就刘琮看来,在南北对峙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会达成一种奇妙的均势。而这种政治、军事上的对抗总会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任何一方只要越


状态提示:第427章 南北对峙何所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