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哉大明>216.第216章 皇太极的苦恼1

要说起来,自从大明王朝紫禁城中的那位皇帝陛下登基以来,所有的举措所针对的对象,几乎全都是自己治下的子民。对于外人来说,他是在“管教”自己的“劣子”,像惩治阉党、陕西赈灾、小范围整顿吏治等等,都是在清理自家的门户,而与后金和蒙古无关。

最近惩治奸商的行动,虽然算是与后金有了些比较直接的关系,可实施的范围也没有超出大明的疆域,因此更像是皇帝陛下在惩治顽劣不化的子民,而深受其害的后金,看起来也只不过是吃了些挂落而已。

可皇太极的感觉却并非如此。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之内,皇太极感到自己的胸部不停地被挤压,颈项部位也似乎有一根绳索在不断地收紧,令他不能畅快地呼吸,也不能直抒胸臆。

究其原因,是因为强邻逐渐显现了摆脱病态的苗头,正在逐步走向强健。这种态势,与那位天启皇帝时期相比,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

可这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并非全部。

做为雄主努尔哈赤的子孙,皇太极是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他也有信心与南面的那位掰一掰腕子。一位是守成,一位是草创,双方尽力施为,看看到底鹿死谁手!

但是,不行,皇太极还有着相当大的约束。这约束就来自后金统治阶级的高层,来自与其并列的另外那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按照努尔哈赤在弥留之际留下的“规矩”,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三大贝勒和皇太极是平级的,都有统治后金的最高权利,“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意思就是,后金的这个家,是四个人一齐当,并不是由他皇太极一人说了算。

因此,此时的皇太极还不能独断专行,任何后金的大政方针,原则上是要四大贝勒都认可之后,才能施行的。

从这一点来说,皇太极有时会羡慕晚他一年接任的南面的那位皇帝,甫一上任就自然地接管了所有权柄,从此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施行治国方略,哪像自己还要时时处处顾忌“俱南面坐”的其余三人。

想一想,真有些心灰意冷。

可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就没有退避的道理。

因此,在众人的面前,就得要表现出谈笑间杀伐决断随口而出的样子。如此,才能令阿巴泰、多尔衮和硕托等追随者更加的死心塌地,令杜度等那些稍具异心者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在分派众人职分时,皇太极都是一如既往地明快和果断,没有一点儿拖泥带水、犹疑不决的痕迹。

此次与大明交战,皇太极提出拟采用围点打援的战略方针,争取在运动战中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对此,其他那三位贝勒并没有异议。这也多少令皇太极感到了快意。

具体的战略就是将明军围困在大小凌河或是锦州,然后切断其余外部的联系,但并不发动、或者并不“真正”发动针对被困城池的攻击,而是将主要兵力布置在外围,目的是用于打击前来支援的明军,以及截断明军的粮道。

一俟大明的援军被击溃,粮道被截断,被困城池中的明军也会丧失信心,到时或攻或招降也就容易很多。

如此战略安排,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尽快地找到明军的储粮地点,并且也要尽快地攻下,明军的粮道截断,将输送至被困城池的粮食也要据为己有。否则的话,首先稳不住的,不是大明,而是后金。

————

与一年之前登基的大明王朝皇帝陛下、和两年前接位的皇太极相比,二十五年(公元一六零三年)前,因父亲莽骨速早逝而从祖父布延薛禅汗继承汗位的林丹汗,在三人中可以说是一个“老资格”了。

但可惜的是,他这个老资格,目前的境况可不是很好。

不,不能说“不是很好”,根本就是非常糟糕,甚至是糟糕透顶。

就在上一年,察哈尔阿喇克楚特部长多尔济伊勒登、安班和硕齐、扣肯巴图鲁、昂坤杜棱等台吉,也先后率部依附于皇太极。

这还不算完,嗣后皇太极又命其弟多尔衮和多铎贝勒为先锋,率精兵先进。多尔衮探知多罗特部青巴图噜塞棱及其部众在敖穆伦住牧,于是合兵袭击了敖穆伦,多罗特部多尔济哈坦巴图噜受伤遁走,台吉固噜被杀,其部众万余人被皇太极俘获。

至此,林丹汗的身边,几乎就只剩下了自己的察哈尔部,基本等于孤家寡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林丹汗虽然雄心犹在,可他到底也知道,自己已经无力与皇太极的后金相抗争了。有道是惹不起躲得起,他只得打算远遁漠北,以期苟延残喘,用“卧薪尝胆”聊以自慰了。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天,亲卫将一名自称是大明王朝的信使送到了林丹汗的大帐中。

这名信使名叫博尔特,他没有携带什么书信,只是给林丹汗带来了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口信儿。

皇帝陛下的口信儿只有十个字:天助自助者,成功者自救。

博尔特说了这十个字之后,就紧闭起嘴巴,似乎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天助自助者”的道理,十三岁就接任汗位、二十多年以来历尽坎坷的林丹汗肯定体会多多。不过,强人努尔哈赤父子的存在,对金帐汗国的威胁尽人皆知,二十多年的汗位坐下来,林丹汗更是甘苦自知。

就算是蒙古的五大部未曾离去,林丹汗也只能说可与后金一战,却不敢言对努


状态提示:216.第216章 皇太极的苦恼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