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哉大明>381.第381章 凝聚之力3

说实在话,这凝聚力、或者向心力,是皇帝陛下孜孜以求的,也是长久以来大明王朝最缺失、而眼下的大明王朝最需要的东东。若是没有这个东东,大明王朝早晚逃脱不了大厦倾覆的结局。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所谓群体,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单位、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

凝聚力外在表现于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乃至服从性上。

皇帝陛下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要使所有的大明王朝的子民团结在一处,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凝聚力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并且时时刻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意识,时时刻刻都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孙传庭虽然也是一时俊杰,可因为毕竟缺乏着数百年的见识,因此他对凝聚力尚未有清醒的认识,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么一种态势,并将这种态势归结于“皇帝陛下独特的、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所以才令悍匪洗心革面、令大字不识的百姓宁愿将所有的忠诚,都献给皇帝陛下。

而他们,那些悍匪和百姓,他们的思想意识就非常“朴素”了。他们就认准了一条——跟着皇帝陛下能够有饱饭吃,跟着皇帝陛下能够出人头地,跟着皇帝陛下能够升官发财!

有这些,就足够了。在目前这个阶段,他们不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那不现实。

其实,别说是皇帝陛下了,就是一个中央或地方的势力集团,都能够为追随者带来利益或保护,更遑论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了。若不然,如何能够令众多人追随呢!

可事实就是那么的可笑,很长时间以来,大明王朝的子民已经根本体会不到朝廷和皇帝陛下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而只知道朝廷正在从他们那里获取什么,掠夺什么,前提是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上位者视民为草芥,民视皇家为豚豸,是满可以追逐,满可以分食的。

孙传庭虽然对凝聚力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可也知道因其势而利导之。因此,既然大家都是为了“紧抱皇帝陛下大腿”这个崇高而光荣的目的而来,那么多吃些苦受些累,多打熬一些身体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别以为皇帝陛下的大腿就那么容易抱的上,太容易的事情也就不那么的金贵了。大家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于是,孙传庭偷偷地将训练中的要求增加了几分,也严格了几分。他倒不是对这些参与训练的兵士有什么成见,更没有任何的私人恩怨,他只是想尽快就将他们训练成为可用之材,以供皇帝陛下驱使。

皇帝陛下需要的是虎狼之师,不是软绵绵的羔羊。软绵绵的羔羊虽然容易驱策,可数量再多,最终也无非是别人的盘中之物。

令孙传庭窃喜的是,对于艰苦的训练严格的要求,这些人只是偶尔偷偷发发牢骚抱怨几句,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过分的举动,都是在咬牙坚持。

这让孙传庭孙大人感到很是欣慰,本来稍有的对这些草寇和草民厌恶,也逐渐被喜爱所代替。

————

关口处的豁口有近二十丈,适合马匹进出。若是想封锁住关口,只要将这二十丈的豁口用鹿角丫杈的堵上,然后再配合着各两百名的弓箭手和长枪手就可以了。

所谓的“可以”,也仅是在对方只有一二百名骑兵的情况下。若是对方有超过五百名甚至上千名骑兵的话,如此简陋的防御工事,根本就不堪一击。

弓箭手和长枪手严阵以待,其他的刀斧手等人员就去附近砍伐树木,拖回来制作简易的鹿角丫杈。

后金鞑子远远地看着,知道明军是要封锁关口,因此他们分派了一些人冲击了几次。但因为箭矢密集,长枪手也是严阵以待,而他们显然也另有目的,并没有倾全力攻击。

所以,前来冲击的后金鞑子不是很多,目的显然也不是要冲垮,而只是要骚扰一下,减缓对方布置防御措施为主,所以冲击了一下、遇到强力的阻击之后,很快也就退了回去。

他们也要保存体力和马力,也要保存实力,如此到了真正需要冲击的时候,才能一鼓作气冲破明军的防御,接应要出关的同伴。

可是,同伴什么时候才能返回呢?

他们焦急地等待着。

————

他们……恐怕要失望了!

因为就在那些要去增援的两百多名巴牙喇刚刚入关之时,就有大明斥候远远地看到。

单人独骑肯定要比两百多人部队行进的速度要快,况且还有着熟悉环境道路的优势,因此在接到警报之后,柴家沟那里的大明边军和隆兴通商队的锦衣卫,竟然还有点时间进行布置。

那众多的商家车队,自然早已有数千名的万全右卫和万全左卫等大明边军压制。方法非常简单,而且也没有避免粗暴,稍有不从,即可刀枪相加,绝不姑息。即便没有增援的后金鞑子,这项工作也是必须的,要不然这近千辆大车和两千来人汇成的一锅粥何时能够化解。

因此,等斥候来报有巴牙喇前来增援时,这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众多的商家车队已经在刀枪的逼迫下,重新返回了原先隐藏的沟壑中。而且每支商队都有至少两倍的大明边军看守,不允许他们大声喧哗,更不许他们随意走动,只有


状态提示:381.第381章 凝聚之力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