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哉大明>441.第441章 更大的鱼1

哈占既然已经避过了第一次的陷阱,那第二个陷阱也就没有眼睁睁跳下去的道理。

主意是很容易打定的,可如何回复建昌城色楞的求援,哈占也是要好好想一下的。若是平铺直叙地据实以告,肯定会大大伤及“睦邻”关系,恐怕不是个好主意。

按道理说,归附后金之后的蒙古人,现在就如同女真人的小弟。如今小弟被别人摁住,拳打脚踢的一顿胖揍,做为大哥的后金,不要说要出面找回场子了,怎么的也要出手把小弟从人家的拳脚之下解救出来吧,最不济……起码也要派出些人去,高声大嗓地吆喝上那么几声也好啊,权且给小弟壮壮胆儿,也是起码的“道义上”责任不是。

但是,所有这一切,哈占恐怕一样都做不到,就连最基本的“声援”都无法实施……锦州等处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兵力又少,本来就非常紧张,根本无法分兵,更是一点儿无谓的损失都不能有。他是有苦难言。

除非皇太极亲自下令,那即使锦州等处因此丢失也与哈占没有关系,否则的话他是不会出兵救援建昌城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这话如何对建昌城求援的信使说,却是大有讲究。

的确,可以“军令”二字做为借口,直接拿出皇太极的要自己严守锦州等处的命令,建昌城的色楞也不敢有什么怨言。可那样一来,也的确太过生硬。

况且建昌城距离锦州也是相当的近,那里的蒙古人也是锦州的一个潜在的奥援。一俟建昌城的蒙古人度过了难关(哈占认为明军的意图并非真的就是建昌城,因此建昌城最后保存下来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明军还要保留力量来图谋锦州等处),下一步若是锦州的形势吃紧的时候(哈占认为这是肯定会发生的),还指望建昌城的蒙古人投桃报李,出兵声援锦州等处,不管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攻击宁远城,还是直接增援锦州等处,都能够抵消一部分明军的威胁,缓解锦州面临的压力。

尤其在皇太极的大军远离此处的时候,建昌城的蒙古人可以说是距离锦州最近的一支“友军”,好歹也都是一个帮手不是。

因此,既要拒绝出兵,又要不使建昌城的色楞恼火,以备将来见面的香火,就成为哈占面临的难题了。

耐心听完了建昌城求援信使的言辞,哈占只得以一句“此事干系甚大,需从长计议”,好歹将建昌城的求援信使暂且安抚,然后将他们送入馆驿安歇。

将信使打发去安歇,这也只能争取一晚的时间,用来考虑拒绝的措辞,天亮之后,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可究竟如何说,自诩多才的哈占一时也没有个万全之策。

正在哈占绕室彷徨、愁眉不展之际,从建昌城返回的第二波后金斥候,半夜进入锦州之后,马上就前来给副都统大人汇报最新情况。哈占听了斥候的汇报之后,这才终于如释重负,也找到了敷衍……或是回复建昌城求援信使的办法。

斥候们汇报说,明军对建昌城的攻击并不十分猛烈,只是相隔了一定距离进行互射,明军动用了火铳,而且与以前相比,此番明军的火铳射程要远的多,可惜的是数量或许不足,对城头的射击不是多么密集,从遥远的地方看去,甚至可以说是时断时续、寥寥无几。明军此番进攻建昌城,也携带了十几门火炮,可到目前为止,并未曾发射过,因此对火炮的威力不得而知。

双方交战了一整天,基本上都是如此的互射,没有发生直接的接触战。双方的伤亡数字虽然都不是多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都不是很大。

接到斥候的汇报,哈占的脑筋飞快地转动起来,很快他就明确了两个问题。

第一,明军真正的最终目的,根本不是什么建昌城,更不是建昌城内的蒙古人,而是锦州!他们不急于攻陷建昌城的目的,就是在等着锦州出兵救援,否则数万大军将建昌城围了起来,何至于真正的攻城战都不曾进行?!

也因此,建昌城虽然被明军围困,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危险,真正危险的是锦州等处。因此,锦州的兵马更是绝对不能轻动。

第二,既然明军并没有对建昌城发动猛烈的进攻,那就说明只要采取稳妥的策略,建昌城一时还无需担忧,因此……所以……建昌城也就暂时没有救援的必要。

其实,这两点,归结起来也就是一点……建昌城暂时还不要紧。哈占之所以要掰开揉碎了、一再反复强调,无非是要信使回复建昌城的色楞时,别让对方感觉那么的生硬而已。

相信通过此一番耐心的说明,色楞应该能够理解哈占的苦衷。

好不容易以“火速向皇太极报告”、“只要前方许可必定回援”等堂皇之语,将建昌城的求援信使打发走,哈占本应感到轻松一些,可他也只是稍微轻松了那么一下,旋即又皱紧了眉头,因为他从斥候带回的消息中,嗅到了强烈的阴谋气息。

或许是因为一心想着如何敷衍建昌城的色楞,因此哈占的注意力一直没有旁顾。将建昌城的求援信使打发走之后,他的脑筋就轻松了一大半。可就在他要彻底放松时,一个非常不妙的念头,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觉得自己有些托大了……锦州等处的确非常非常重要,可还远没有皇太极重要。

明军如此的做派,显然是想放长线钓大鱼,钓一条更大的鱼,而这条更大的鱼,不是他刚开始认为的那样是自己镇守的锦


状态提示:441.第441章 更大的鱼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