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考虑到陆军的武器,绝大多数和大炮啥的有关联,需要相当宽敞的实验场地,才能够很方便的做测试,所以才把陆军武器试验场,放到了包头这么一个人烟比较稀少的地方来。
第二天早上一大早的,以林封为首的一大堆人,就再次乘坐着一架客机,飞到了测试场的上空,然后各自占据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对着专门设置的高倍率望眼镜,观察起了测试场的情况。
在一个坡度较大斜坡上的目标区域,画着好几个相当巨大的标靶,在它对应的方向上,十公里、二十公里、三十公里的位置上,各自摆放着几辆样子有些怪异的大型卡车,这就是今天测试的主角了。
等观测机到位了之后,控制中心很快就下达了开始测试的命令,最先行动的是距离十公里位置的车组,只见得他们接到了命令之后,马上就发动了汽车,然后超前开去。
一直接近到距离标靶八公里的地方,才停了下来,然后迅速的放下车辆后方的驻锄,前面的驾驶室车门打开,里面的车组人员动作熟练地,从驾驶室里面出来爬到了后面敞开的炮位上。
人员到位之后,大家有条不紊的,测算距离和方位并输入驾驶室内的控制台,火炮自动完成了俯仰和旋转,装弹手也适时的从弹药箱里面,取出了一发榴弹,放到了液压助力装填机上。
随着一切准备就绪,炮手确认所有人都呆在安全位置后,用手用力的扳动了激发的扳手,然后随着炮口一阵火光闪过,弹丸立刻就从炮口之中飞了出去。
完成了击发之后,随着炮身的后座,剩下的弹壳,被自动的从炮膛弹出,顺着预先设置好的凹槽,从车子的侧面滚到地上,并且在炮身复位之后,立刻把装填器上的待发弹,自动的装进了炮膛。
这一切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当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要指望有啥命中率了,第一发炮弹都虽然不说是偏到了天边,也距离命中靶子相当遥远。
不过车组成员对这个成绩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他们飞快的利用第一发的弹着点,利用车载的计算器开始解算偏差,然后系统自动重置设置高低和方位,再次对目标进行射击。
在车组成员的努力下,第三轮射击之后,终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在目标区升起,这个车组在完成了命中之后,继续向着靶标区域打了十轮速射,然后飞快的收起了驻锄,掉头驶离了射击区域。
整个过程用时还不到三分钟,显示这款自行火炮,在行军/射击/撤离这三个步骤当中,转换起来非常快速,相当的有利于快进快出,打了就跑的战术,在这航空兵越来越强盛的时代,相当的重要。
第二组出场的,就是二十公里处的那个车队了,这一次是两辆车一组行动,一辆车上运载这火炮,另外一辆车上运载着炮弹,加上车上的火炮口径更大。
所以射击前准备时间,射击间隔时间,还有状态转换时间,都略微变长了一点,不过总体的流程照样相当的流畅和快速,同样得到了所有观察员的一致赞扬。
等第二轮参与表演的车也撤出之后,第三轮进行射击的车辆也进入了预定射击区域,不过这一次的射击稍微有些不同,炮弹从发射车离开之后,尾部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而是就这样拖着长长的尾焰,一直飞行了很远。
而且发射车头顶的火焰一直不曾熄灭,几乎是以一秒钟两发的速度,在不断地喷吐着带着尾焰的弹药,一直持续了二十秒钟之后才结束,然后发射车迅速的驶离了发射阵地,而预定的目标区域,已经彻底的被打成了一片火海。
如此猛烈的火力,立刻就引起了一阵的惊呼,不过好在部队之前就接触过航空火箭弹,倒是没有有询问这是啥武器,只是被这巨大的备弹量震慑可一下而已。
看完了射击表演之后,观察机立刻开始返航,等大家从飞机上下来,刚才进行表演的火炮,已经行驶到了停机坪附近,排成整齐的队列预备接受检阅。
等大家走到近处之后,立刻就有工作人员,上来给大家做起了介绍:“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火炮系统,采用了三轴十轮越野卡车作为标准底盘,绝大多数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极大的降低了部队的后勤压力。”
林封看过去之后,也非常的满意,这款卡车底盘,外形有些类似后世兔子出品的sh-1/2/5系列卡车炮底盘,采用的是6x4驱动模式,动力轮位置使用双轮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的越野能力。
前面的驾驶室最大可容纳五人,配备有简单的防破片装甲,并且设置了一个专用火控计算机,使用的是一枚八位12mhz的单片机,能够完成简单的射击诸元结算,并且自动完成火炮控制。
是的,在经过不断地努力之后,皇家科学院的设计师们,已经开始熟练地掌握哪些黑科技产品,然后开始大跨越的发展了,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上更是如此,直接就跳过了电子管时代,进入了使用晶体管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而这一款成熟的控制性单片机,技术水准已经达到了后世美帝七十年代的水准,性能还略微超过了那款使用了半个世纪,都还非常受欢迎的z80系列芯片,算是真正的走出了仿制的时代,进入自主研发的标志了。
特别是在各种稳定性,还有各种高温沙漠、北极冻土、湿热丛林等极端环境的适应上,更是全面采用了最为严格的军用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