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皇帝无大事都不离皇宫,御驾亲征更是牵动国本。群臣自是激烈反对。
然而陛下孤注一掷,且很快抛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消息——昌国与东楚征战日久,今已累积滔天血债,现如今东楚内乱。正是最好时机,若是能一将功成,便可保我昌国万古和平。
此言一出,朝中武将沉默了。
百年征战,谁家祖辈没在与东楚的战役中牺牲过?这仇一辈辈积攒下来。那是不死不休。往日是没机会报仇,而现在,如陛下所说,机会大好。国仇家恨,这一次,要跟他们算总账!
“一干武将中,父亲却是极力反对,奈何,在‘后世平安’的诱惑下,便是文臣。都不禁动摇了。”宣衡摇了摇头,面容在灯火的晃悠下,半明半暗,星眸半掩,低声道:“如今灾情多发,朝廷应对本就勉力,若是再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资在战争上,老百姓们,岂不苦不堪言?”
这世间,再没有比战争更耗费人物财力的。战事一起,往往民生凋敝,而且,结果未尝可知。
更别说。此一战,还师出无名。
而如今,这些重之又重的东西竟都不是他最担心的,他最担心的,竟然是子桑云死前收到的消息。
能让子桑云如此失态,必定事关重大。不知是否有关东楚、有关这场战事?倘若如此,那岂不是……
“可圣上主意已定,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能奈何?”吕良已将信件浏览完,他看着微垂着头,凝神思索着事情,面色沉重的宣衡,有些情绪万千。
倘若可以,世子才是最想奔赴边关的那人,然而,他尚有皇命在身,不可违背。
“世子无须担心,王爷一身戎马,杀敌无数,东楚军早已闻风丧胆,此一役,定会凯旋。”这话,是宽心,亦是实情,宣王无异于昌国的定海神针,不止吕良对他完全信任,怕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是以,吕良反倒是略有些担忧的看着宣衡,道:“倒是世子,远下青州,身旁再无别的人,阿潜又不知……”
他抿了抿唇,垂下了头,没有再说。
却听宣衡一笑,淡然安抚道:“无妨,我还有蜜儿在。”
吕良一抬头,见他笑容真心实意,便也一笑,不再过度担忧。
田姑娘有的时候,确实能一个顶几了,况且最主要的是,她可以让人放心的去相信。
此时的吕良,已完全没有吊儿郎当之气,他身姿端正,面容坚毅,目光坚定,身一俯,垂头拱手,肃声道:“世子且放心,末将以项上人头担保,只要末将在一天,便会护王爷周全。”
宣衡没有说别的,只是扶他起来,漆黑的眸子看着他,眼里流光浅淡,他低沉而平稳的道:“你要活着。”
吕良看了他片刻,重重的一点头,不再多语,衣摆一扬,转身便大步离去。
那步伐,毅然决然,英勇无畏。
而宣衡一直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直到那背影消失许久之后,才收回神来。
屋外阴冷,然而手上的信纸,却已被汗水湿透,只是展开来,仍能看清字迹。
母亲说,她同意这桩婚事,也庆贺他能寻得意中人。
然而,他明白,这并非是最好的时机。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或许……
宣家每一个人都知道,从身为宣家人的那一刻起,这条命,便不单单是自己的。
宣衡将信纸仔细折好,原封不动的装入信封里,然后妥妥帖帖的放置好。
做完这一切,他靠在榻上,枕着手臂,看着窗外的雨,以及桌上的灯火,思索着许多事情,始终无眠。
而此时,田蜜睡得正沉,已是五更时分,忽有一阵马蹄声传来,田家的院门突然被碰碰敲响。顿时,田家人都被惊醒了,田蜜披衣出门,见谭氏、田川及阳笑都站在房檐下看着她,而院子里,站着一个背着行囊的青年。
“阿良哥,这么早。”田蜜有些不明所以,她指着他背后的行囊,疑惑道:“这是?”
吕良二话不说,直接上前几步,猛地单膝跪在地上,对着田蜜拱拱手,郑重的道:“田姑娘,日后,世子便拜托您了。”
说罢,垂下了头。
田蜜万万没想到他有会这番动作,她惊了一惊,下意识的后退一步。
她看了眼吕良身后的行囊,又看着他如此正经又刚毅的神情,即不明所以,又有几分不安,不由问道:“阿良哥,你这是?”
吕良没有多言,只是深深一拜,站起身后,再次向她执了个礼,利落的起身离去。
“阿……”田蜜开口,吕良并没有回头,她便也作罢。她看着他如此果决的背影,秀眉紧蹙,眼里满是困惑与担忧。
吕良何以背着行囊?他又为何给她行如此大的一份礼,且说这样的话?无论是这个礼,还是这些话,都不合规矩。
他此番,倒像是将宣衡交给了她似得。
可是,宣衡与她,并没有……
田蜜摇摇头,满脸不解。
谭氏也不明所以,倒是田川看着这情况,眼里有几分清明,大概想到了什么。
吕良是宣王府管家之子,自小在宣家长大,随宣衡入军营后,一直担任他的副将。是以,吕良与宣衡,不止是上下级关系,更有主仆之义。
吕良自小与宣衡亲厚,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