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科幻未来>茅山道士异闻录>第96章 广东之行
除了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节目外,更多的是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容。逢年例,街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每家每户张灯结彩,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甚至你我素不相识,登门也是客,主人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放电影、演戏剧、音乐会等文化形式已成为人们过年例时的新选择。

“年例”活动,“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由强壮的青年人一般是男性青年)抬着在各村和城镇的大街上游行,形式好比北方的庙会据传,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场面十分热闹。我们调查小组发现,对“游神”的习俗如果用一种迷信色彩来单纯解释是不科学的。

“游神”是年例的一个最隆重、最典型的活动,是年例的代表。虽然也有一些地区没有游神活动,但为数极少。可以说,没有游神活动的年例是不够完整的。

“游神”活动一般是先将村子划分为几个大的厅堂,然后队伍从庙宇出发,按顺序在每个厅堂都搞一次排醮,俗称“间醮”“间”字与“离间”的“间”字同音),再转回庙里,完成一个圆圈式的流动。在凌晨时将纸船烧掉,这个活动才算彻底完成。

游神队伍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彩旗上面写有与保佑、赐福等有关的话语,有的还注有此旗是由谁捐赠等。彩旗队伍主要由小孩子组成,前面由一个成年人举着一面大旗带领,站在整个游神队伍的最前面。有的地方还举有“出巡”、“回避”等等的牌子。菩萨其实为各数神仙、菩萨,不同的地方,供奉的对象不同,有冼太夫人、关公等,统称为菩萨。其数目也因地方不同而不同。地域大、人口多的地方菩萨数目就多点,地域小、人口少的地方菩萨就少点,有的富裕的地方还供有两人高的大菩萨。炮手沿路隔一定的时间就燃放一个炮头,冲天一响。除彩旗队伍外,各个工作人员腰间都要圈上一捆红布。

游神队伍经过的地方,附近的户主都要燃放鞭炮,意为迎神。队伍进入厅堂后,“间照”开始。厅堂里各户主早就在上厅摆好了供品,有糖果、水果、糕点、饼干、瓜子、花等等,有的地方还有个大肥鸡。菩萨被工作人员在供品后面一字排开,面向下厅。小喇叭手在上厅分两边坐下,道士在旁边等候,其它的道具及其工作人员在下厅站好位置,纸船和彩旗摆在厅堂的外面,工作人员暂且歇息。纸船旁摆有一个脸盆,里面用清水泡有新鲜的竹叶和一些驱邪植物的叶子以望驱邪避害)。

在上厅,烧完香纸后,负责人就在供品前面铺上草席,拜神正式开始。周围的人们,包括此厅堂的户人和亲戚朋友及工作人员都可以在菩萨前行三跪九叩之礼,祈求菩萨保佑。这时候小喇叭要连续的吹响乐曲,直到拜神结束,而长喇叭、鼓、锵、锣等时有伴奏。拜神结束后,道士及其助手上前诵念经文,并施法驱赶妖魔鬼怪,从而保佑人民平安。其道具有青蛇由一根竹枝天然生成七分像,再稍加雕琢而成)、七星剑,还有一种道具由一个长约一分米的竹节破开两边而成,有阴阳天地之分)。用到这种道具时,俗称“打蘸”音译),类似于占卜问卦。工作人员抬起菩萨,道士将竹节放在菩萨的手上,工作人员就抖到菩萨,将竹节抛在地上,意为菩萨抛的。道士从中观看卦象,当出现“打转蘸”时即一阴一阳朝上),表示菩萨满意了,妖魔鬼怪也已给制服,菩萨可以离开了。“打蘸”是要看运气的,一定要抛到出现“打转蘸”时,菩萨才能离开。传说“打蘸”时,户主的衣服不能晾起在各自的屋上,要收回去。此时,要锣鼓喧天,锵、喇叭等齐鸣,振奋人心,各人精神也高度紧张,各环节的队伍都已整装待发,准备离去。有些地方,游神队伍要走时,户主喜欢拿着燃着的鞭炮追赶他们,直到鞭炮燃尽,意为送神。有的地方“打蘸”是在厅堂里,有的是在厅堂外面纸船前。“打蘸”完后,将一些纸灰和脸盆里的水倒进纸船里,意为邪魔鬼怪都已经统统被收进纸船里面了,人们得到了菩萨的保佑,以后都过上了平安的日子。

在一个包括多个村庄的社,要到下一个村庄的“排醮”上,“打蘸”的时候道士还要左手拿着一个公鸡右手拿着七星剑围着纸船兜几个圈,大念经文,然后将公鸡的头活生生的扭下来,俗称“拧鸡头”,也是施法捉妖之意。

然后是燃放鞭炮送神,游神队伍离去,被送到下一个厅堂。

到晚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大部分是在零点到三四点之间,进行烧船活动,意为将封在纸船中的妖魔鬼怪全部烧死,保佑人民平安。此时附近的电灯要全部熄掉,大戏、电影等也要暂停,总的来说,是与电有关的都要停止。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拿着火把,扛着纸船到河边,并把它烧掉。烧船的地点一般都是在河边,意为烧掉的妖魔鬼怪都给大水冲到海洋里去了,再也不能为害人间。到此,游神全部结束。

有的地方有醒狮队伍的,其一般是与游神分开,独自的进行活动。


状态提示:第96章 广东之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