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官场教父>第877章 英雄末路

在李大爽的心目中,文强绝对是一个英雄。虽然,文强这个英雄现在已成了笑谈。

作为同行,k省公安厅长李大爽自然是习惯性地重温了一番文强的人生之路,也不由得为他的黑白人生而唏嘘不已。

巴县虎溪曾家镇,文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当年的曾家镇只有一条街,街上有个综合商店,负责着镇子里所有的日用百货。文强的父亲是综合商店的经理,母亲是售货员。

文强一家七姊妹,文强排行老三。爸妈是综合商店的售货员。七个孩子几乎是隔两年生一个。老大1951年,老二53年,文强55年,一直到老幺63年。

家里七个孩子,条件自然不好。全村谁都知道文家困难。也由于孩子多,文强只记得自己生日是农历1955年12月17日,至于阳历,谁都忘了。

文强小时候个子不高,憨笨憨笨的,经常受欺负,父母老是着急他长不高。

头三个孩子读书都不错。老二和老三文强都当中队长,两兄弟写的文章被当范文,一个很精简;一个喜欢细节,各有特长。

文强是个在办案中注重细节的人,这恰恰成就了他。审讯张君的时候他说过,你的枪,子弹已经上膛了,但是你忽略了一个细节,枪栓没打开。

七子妹里,五男,两女。

五弟兄从小看电影,看到智取华山,就立志要当解放军。课余生活里,他们爱捡起菜籽杆当冲锋枪,在地里边跑边喊,“冲啊,冲啊!”

1968年,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几兄弟都没正儿八经读书。冬天征兵,大兄弟因为球打得好,个子高,率先当兵走了。

文强由于身高只有1米65,没有当成兵。五弟兄里除了他,都入了部队。

文强不爱运动,1972年底,初中毕业就去了曾家回龙大队当知青。大队离家3、4里地,说是插队,每天就像上下班一样。大队里都知道文家穷,栽秧割麦,文强都抢在头里,为的是给家里少些负担。赶鸭子下田的苦活他也干。

因为干活积极,文强当了团支部书记。那时候,回龙大队在整个巴县都属于红旗队,白天下地,晚上理论,干部都是苦出来的。

回龙大队的人至今记得,文强年轻时不戴眼镜,比现在瘦得多,只是脸相没变,浮肿一如既往。

社友“幺姆姆”,文强插队时投亲靠友的亲戚家,现在还住回迁房,墙没有粉刷,家徒四壁。她右眼迷离,说起文强总觉得“恁好个人”,“犯错误最多也是五六年前的事”。“上了官家那个船,说不得了”,她又说。

回龙大队当时有1000多人,九个队,文强当时表现好,100多个知青,就他和另一个入了党。

文强当了团支书,时不时地在大队开会,当时团支书是积极分子,不愁找对象。不久,队里就传说他和一个女的谈对象。女的叫周晓亚,是虎溪电机厂的子弟,电机厂是个三线企业,子弟中学毕业后,都到回龙大队插队落户。

当时,文强九队,周晓亚六队。起初,大家都觉得文强找了周晓亚,是农村困难户攀上了工人家庭。不久,情况出现了变动。

1977年,社会上恢复高考,文强作为大队里的优秀青年,被推荐考泸州公安学校,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曾家镇出了个中专生,这在当时是值得炫耀的。况且,从公安校出来,就是吃公务员饭的,文强和周晓亚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动。当时还在谈恋爱,周晓亚生怕文强走出去就不回来了,追到文强家里去说,文妈妈出来保证,文强将来不变心。

1980年3月,文强毕业分配到巴县公安局。周晓亚返城,进了虎溪电机厂当工人。本来文强是要留校的,周晓亚怕文强自此两地,坚决不干,要求文强回巴县结婚。

不久,文强与周晓亚领了证,当时还困难,两人结婚没有办酒。第二年,两口子有了孩子,小名“洪洪”。那一年重庆发大水,半个月才退,因此得名。

因为年轻,又有警校专业背景,文强很快在基层公安局找到了机会。1983年,全国“严打”开始,文强已经是巴县公安局的“严打”骨干。这期间,文强遇到了“贵人”张文彬。张文彬当时是巴县县委书记。因为严打,文强经常向张文彬汇报工作,张觉得这个年轻人,“能力过硬,作风雷厉,表现十分突出”。

当时巴县有100多万人口,属于三峡坝区,那几年三峡工程处于风口浪尖,筹建三峡省的传闻也甚嚣尘上,巴县搞机构改革,县委开始组建新的领导班子,不久,文强就一跃成为县委常委,分管政法。

1985年,还不到30岁的文强升任县委副书记。

当了县委副书记,文强喊出口号,“干一件事一定干好,家可以不顾”。当年,巴县乡镇企业产值达42714万元,居重庆市第一位,四川省第二位。那时候,在巴县人眼里,巴县是全重庆最好的,以至于直辖后很多年后,老巴县人总跟外人介绍,“巴县是全国最大的县城。”

这一年底,中共巴县县委宣传部组织“老山”前线战斗功臣作战绩报告,听众达2.9万余人。

作报告的人里,就有文强最小的弟弟文圆,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结识了4个好战友,在打猫耳洞的时候,死了3个。

文家七姊妹,五个当兵,一个当了县委副书记,这在当地是惹人羡慕的一大家。曾家镇人人都夸,文强妈生得好,家教好。

如今,提起文家,曾


状态提示:第877章 英雄末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