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距今8000年左右太昊、伏羲时代应该是较低级的文明。据贾湖文化、老官台文化、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考古文化显示,各地文化面貌不一。兴隆洼文化有了世界最早的服饰,最早的玉器,最早的村落。兴隆重洼早期聚落约2.4万平方米,集中在近似圆形、周长约570米的环壕内。共8排房子,每排10座左右,一般房屋面积50-80平方米,中部两座房子各约140平方米。大房子是公共活动场所,这已体现出母系社会繁荣的情形。贾湖文化,有的仍称为裴李岗文化的一期,则更具体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包括宗教活动的详细场景。这里已有了父系社会的萌芽。
距今6000年左右,各地考古文化出现了城址、铜器等符合国外文明标准的现象。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在湖南澧县),有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址,城内分区布局很明显,地面铺江陶土块,有水井,有专门的制陶作坊区。马家窑文化有铜渣和青铜刀,义井文化有铜渣,不论青铜的发现是否偶然,发现则是事实,应被称为原始八卦历的八角星图案在这一时期出现于华东一带,它们代表了中国的“河图”、“洛书”,是历法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扩展到非常广泛的区域,应是神农氏王天下的体现。房屋朝向中心广场的现象代表了人们对于部落(早期中国?)的向心力。
距今5000年左右,各地城址增多,许多地区进入国家阶段。大地湾的宫殿式建筑,尉迟寺的“豪华”房子,凌家滩、红山文化冶炼青铜的遗迹及青铜器,表明中国在5000年前确实出现了国家。但这种大范围的文化上的光辉,却不如仰韶文化的“大一统”来得广泛。《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未尝宁居”,征战不止,看来没有神农氏那样的统一文化的结果,这应归因于各地方文化大发展,个性更多地保存下来。
少昊未居帝位,《史记》、《竹书纪年》相同,但少昊把文化传到美洲,时间应按玛雅历起点公元前3114年。这个时间反过来可以说明黄帝生活在5000多年前,已有距今5000和5500年的观点。后者更可信。红山文化“女神庙”,供奉对象应是真人,并非虚构的神。母系社会实行图腾崇拜,即使崇拜妇祖先,也应是后来的事。王大有先生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均与黄帝族的图腾有关。这些图案、造型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宗教的产物。据纬书及《史记.封禅书》所引,黄帝应有十世,几百年。退居华北北部以后黄帝族衰落了。华北一带颛顼、帝喾、尧、舜相继为王。从考古学文化来看,这一时期,龙山文化有过繁盛的局面。当为尧舜禹的时代。文献记载关于这一时期相对丰富一些,但考古工作还不够充分。龙山文化有文字,可是没有当时留下的史事记录原件。作为年代框架,要做的事并不比夏代容易。要想分清各王的年代,如没有新的发现,就无法精确到年。
夏代的上限还悬而未决——我说的是考古工作。由于禹继舜为共主,双传子启“家天下”,没经过“革命”,考古文化不会有本质的剧变。龙山文化的年代被确定在公元前2600——2000年,尧舜禹三人合计在位时间不会超过200年,但一般把公元前2600——2200年看成尧舜时代,400年不可能只属于二三个王的纪年。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过渡类型引发的争论不影响“先入为主”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一时期已有文献记载的资料供参考。尧舜之上,颛顼、帝喾活动中心在河南及周边地区,是否如纬书所称各为数世应予以关注。古人早已指出,《左传.文公十八年》说的“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联社,不陨其名,以至于尧”。表示高辛至尧非一二世,若“八世”与尧同为帝喾之子,谈不上“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夏、商、周始祖同处一个时代的事实体现了“国家联盟”下的格局。
一般认为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或2698年。这是据文献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晚了近一千年。正是这一结果,导致学术界把黄帝、尧、舜、禹都列入4000年前的传说之中。
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早期是文明肇始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异”,即最先表现较高的文化的东西。后期是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同”,即共性。目光不应只放在中原一带。辽西、四川等地的文明进程可以称作中国上古的特殊代表。文献表明上古时代各地的联系比人们想像的要密切。盘古王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山海经》古史重点在三皇五帝时代,因其记述的范围很广大,未进行深入研究者很难相信。实际上《山海经》关于中国先民活动范围的记载是可信的。北亚、美洲、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先==要活动区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