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商业大亨>第七百五十一章:瓮中捉鳖(四)

第七百五十一章:瓮中捉鳖(四)在姚忆和俄罗斯没有分出胜负的好时候,他肯定不会找越南算账,只能暂时的,一旦战争结束之后,其后果自然知晓。

姚忆在飞机运输上可以说花费了大量的心思,而且在刚开始拥有私人领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的准备了,同时还吸纳了加拿大、英国、瑞士、中华以及前苏联的飞机制造技术,而且飞机的生产能力目前居世界第一位。

而且在两年之内,姚忆能够生产出六百多架的超级飞机,得益于智慧鼠标准化零部件的设置、标准化组装工厂的建立,更得益于省去了大量试飞的时间,因为飞机试飞那才是最耗时的。

由于是指挥鼠设计的,不像人类那样,由于思考不健全,在设计的时候有很多的缺陷和不周到之处,需要在一遍又一遍的试飞过程中,查漏补缺,完善设计。而智慧鼠的设计完全没有必要,一次性设计成功,按照标准化的零部件生产,只要密封装置检查无误,组装起来,加上油就可以在蓝天上翱翔。

对这种没有经过试飞的飞机,世界的军事评论家肯定是不信的,自然姚忆也不能说没有试飞,大家也只能猜测,姚忆的飞机试飞了,只不过没有人发现罢了,而是采用的是秘密试飞的方式,除了这个理由之外,他们绝对也不会想到其他的解释,就算想到了,那也仅仅是猜测罢了,没有真凭实据,很多事情是不能够说出口的,否则的话会引起外交纷争。

姚忆在外蒙古和俄罗斯的领土上,沿着从中华的二连浩特,经过外蒙古的乌兰巴托,进入俄罗斯的乌兰乌德铁路线,其方圆二百公里范围内秘密的建立起了地下防御工事,经过地下、地表、空中立体的运输线图,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运送了两万台遁地机,上亿吨的钢铁和水泥,以及数不清的武器弹药和各类药品军需品。

把俄罗斯的八百万军队合围之后,彻底的扎上了乌兰乌德的布袋口子,之后,姚忆的两千万军队布局基本上是南多北少,而且乌兰乌德的军队数量仍旧在不断地增加兵力,等布袋口子合上的第三天,哪里的部队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五百万,可以说,就是八百万军队一起扎向乌兰乌德,俄军也不可能穿过乌兰乌德,这在突围的战争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被围的俄罗斯远东战区总司令已经心知肚明了,虽然在外围还有几十万的部队拼了命的准备接应他们,但是,他很清楚,在第一次乌兰乌德阻击战的时候,并不是他们俄罗斯军队战胜了姚忆的中华陆军,而是他们主动撤退的,故意诱敌深入,不然的话,俄罗斯绝对不会带领八百万军队全压上,甚至在乌兰乌德这样的军事重镇,也仅仅部署少量的人马,以为真的可以彻底战胜姚忆的中华陆军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上了大当。

不仅仅远东战区总司令后悔,就是俄罗斯最高统帅都后悔的肠子都青了,在这个时候,他为了救援这八百多万部队,把仅存的刚刚招募的二百万预备役新兵也推向了前线,向伊尔库茨克进发,想彻底的解救这八百万军队。

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整个俄罗斯仅仅一亿四千多人,可是,整个军队百分之八十的主力竟然被困在了外蒙古,一旦这些军队被打垮了,就意味着俄罗斯垮了,别看俄罗斯拥有核武器,拥有弹道导弹,拥有各种先进的军事力量,但是,在在八百万军队被围困的情况下,这些都没有丝毫的用处。

再说了,姚忆是从来不害怕被核武器威胁的一个人,俄罗斯有核武器,姚忆也有,两个核武器国家打仗,核武器就是没有用的摆设,谁也不敢轻易地动用这些力量。

更何况,美国是最反对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虽然他是唯一的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看到了核武器带来的恐怖,所以,美国虽然希望俄罗斯和姚忆进行战斗,相互消耗,但是,绝对不是使用核武器进行对轰,这将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所以,美国早就在暗地中限制俄罗斯使用核武器,这也是美国援助俄罗斯的一个条件之一。

美国之所以没有在这方面和姚忆谈判,主要是姚忆继承中华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所以,只要俄罗斯不提使用核武器的事情,姚忆也不会使用。

实际上不用想都明白,现在俄罗斯征兵都困难,很多士兵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了,一旦八百万军队战死在外蒙古,就意味着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衰亡,俄罗斯最高统帅不急才算怪,所以把所有的宝都押上去了,他没有选择,只能这样。

当这二十万军队开进伊尔库茨克,向姚忆的守军发动攻击的时候,姚忆隐藏在哈萨克境内的一百万军队终于开始出动了,他们的目标只有两个城市,那就是乌拉尔山脉的两个交通枢纽,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两个交通枢纽——车里雅宾克斯和叶卡捷琳堡。

姚忆的这些军队基本上都是姚忆的精锐部队,曾经在伊拉克的沙漠中与美国打过仗,甚至有些军官还和以色列打过仗,这是姚忆的一把利剑,关键的时候才能够使用。

这些军队攻击其这两个城市,简直是势如破竹,毕竟他们的守备已经空虚了,大量的军队已经移向了远东的战场,就是想回撤也来不及了。

每个城市驻扎五十万,同时,还有五十万的预备役,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以及其他里海沿岸的城市抽调出来,部署


状态提示:第七百五十一章:瓮中捉鳖(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