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一百八一章 ,击破敌军第一道封锁

栗云龙统筹军需的过程,需要智慧和艺术,但是,究其实际,不过是边享受边谈话,动动歪脑筋而已,而段大鹏军的北征活动,就充满了更多的娱乐活动性。

段军主力坚守并整顿在下关以及周围的地区,保证港口的秩序,监视朝鲜军,管理日本的战俘和其他苦力工作。

“快,快。快快地干活,否则,老子扒了你们身上的人皮子!”

“你,你他爹媳妇的干什么?肚子痛?呸,来,让老子的皮鞭给你治疗一下!呸,这小子,你的病这么快就好了?哈哈哈。”

中国大兵端着枪,挥舞着皮鞭,监督着日本战俘和劳力艰难困苦地背负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往港口的码头上扛。工作是轻松的,生活是惬意的。[

经过休整的码头,已经恢复了一个繁忙的经济出入口的地位,大量的军需品正从船队上扛上来。数万日本劳力排着队伍,密密麻麻地往来运动。

下关的兵力不少,段大鹏的一个师团两万多人,加上栗云龙的军团部,人数基本上是两个大师团,将整个港口城市和周围半径三十多里的村镇都占领驻扎了。

一个骑兵团的新军,加上两个步兵营,一个朝鲜军的步兵团,一个骑兵营,排列成巨宽的队列,沿着海岸线扫荡,他们虽然被严厉禁止随便杀人,可是,绝对不禁止随便逮捕人。不管男人女人,只要是年轻力壮的,都是好目标,在村口那么一喊,再随便放假枪,日本人就三三两两,战战兢兢的出来了,日本语说的好的中国兵那么说一通,知趣的日本人赶紧跟随着走吧。不知趣不听话的,中国军队哗啦啦就用刺刀逼迫上来了,还不是中国步枪,是日本的。“你的,不服从大东亚圣战,死啦死啦滴!”

中国官兵,都将对日作战称为“大东亚圣战”,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只有始作俑者栗云龙们才知道,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绝妙讽刺。

日本人听话的,很好,以礼相待,不听话的,以刺刀相待,。再顽固死不听话的,以酷刑和暴力相待,反正中国士兵不是联合国派遣的维和部队,不是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团队:“哦,这里是我们中国新军占领的地方,你们日本鬼子,已经统统死啦死啦的了,不要再顽固不化了,你们,以后都是我们中国的国民了,记住!你们都是我们中国新军的人了,但是,还不是正式的,而是奴隶!奴隶!”

中国新军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和各地的日本政权建立了联系,没有根本上摧毁之,而是要求其进行物资供应,奉献。凡是能够合作的,一律奖赏,保证安全,而死抵硬抗,阳奉阴违的,则进行严厉地镇压。

利用大棒加胡萝卜的双重政策,栗云龙亲自将下关以西,以北大约上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地区,纳入了中国新军的军需体系。这一带的日本居民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三个月内,可以征集到五千万斤的粮食。

更为阴险的是,中国新军大量的编组日本新军,很快,日本新军就达到了二十个营,两万人,编组的原则是,挑选身体不健壮的,但是很容易控制的人来充当士兵,强壮的则拉到了劳力营。由中国军官和朝鲜军官担任训练指挥。在将来的战斗中,由这些日本人充当第一线的作战。

“让日本人打日本人,是不是很有意思?”

栗云龙这样认为,段大鹏也这样认为,但是,孙武不太同意,他觉得带这些人是累赘,所以,在进攻本州地区的新战斗中,他没有带这些货色。

孙武集团目前是日本战场上,中国新军势力最强的一个军,一个步兵师团加上一个坦克旅团,一个空军旅团,一个炮兵旅,一个骑兵团,工兵团。运输团。实际上还是三个师团,坦克部队和空军部队编组为快速师团,炮兵旅和骑兵,工兵,运输兵等组成了特种师团,坦克部队,增加到了二百八十辆,飞机一百五十余架,这样的实力,别说日本的关西本土防御军,就是整个日本的军队,都不是对手了。

下一个目标是占领山口。山口城市距离下关二百余里,为一中型城市,在当时,约有六万人,在下关的东偏北的位置,周围尽是平原,是中国军队东进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脱离后方作战的严峻局面下,需要城市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聚来保证。攻占山口,进一步震慑大山岩政府,已经是中国新军的必要任务。

现在,驻扎在山口城的日本军队,是关西军总司令官近卫亲王,能够聚集起来的军队,约十万人,两个师团,一个军团指挥部,分布在城市的周围,为了阻止中国新军的继续前进,呀还在城市以西设置了三道防线。在城市里,也驻扎了四万的兵力,考虑到中国军队罕见的战斗力,近卫大将还从其他地区调遣了两个师团,陆续地向山口城的周围进发,每一个师团为四万人,距离城市各二十到三十里,并且做好了工事和随时随地增援山口城的计划。分散布置兵力,是近卫大将的新主张,因为中国新军的空军实在太厉害了。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是四月十九日,阴雨连天,地上湿滑,所以,中国军队没有出动飞机和坦克,而是以步兵进行试探,最先出动的是日本新军,因为孙武的讨厌,只带了一个营,让他们去送死,日本新军每人配发一支步枪,三十发子,主要是试探日军的阵地位置和反应。然后是朝鲜军,一个团的朝鲜军步兵,加上一个团的骑兵,是中国


状态提示:一百八一章 ,击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