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科幻未来>大时代1900>第一百四十一章 硬扞德国战车(三)

推演了大半夜战局之后,没有找到什么对于大沽口利好的法子,李大成在宛如的催促之下,勉强睡了一个多时辰。

上午,桂顺那边升堂议事,勒令宋庆部、李秉衡部、董福祥部、以及津门练军奔赴大沽口前线,听从号令的只有津门练军,他们的脖子被直隶府署死死的抓着,不听话不成。

宋庆、李秉衡、董福祥,那边派来的将官,一个两个都是推托之词,桂顺大发雷霆,将三部派到津门的将官一并给宰了,军令插在人头上给三部送了过去。

宋庆的主力,接到军令之后,直接就向山海关北撤了,马玉昆所部的武卫右军,有皇命在身,不得不服从桂顺的军令,慢悠悠的开始向大沽口移动,照他的速度,十天半月怕也到不了百余里之外的大沽口。

董福祥部,也如宋庆一样,夹着尾巴就奔京师方向而去,李秉衡也想带人跟着董福祥部去京师,奈何被振威军堵了水路,断了粮草,想走可没那么容易。

桂顺的军令,振威军自然要维护,没了租界区的威胁,津门附近有五万振威军的精锐,三万余伤兵,包围一个李秉衡自然不在话下,军事实力在这场戏之中只是末流实力,真正好使的还是桂顺手中节制津门军务的权柄,他是钦差办的是皇差下的军令与皇命不差分毫,不然朝廷二三品的武将,岂是想杀就能杀的?皇命钦差动了真格,苏勇也不得不开赴大沽口前线了。

听令就好,下午时分,桂顺在府署下了两天抵达的军令,不服从军令就杀主将,在别的地方,马玉昆与李秉衡或许敢怠慢军令,可在津门不成,京畿之地,带兵之将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不尊钦差军令,轻者治你一个怠慢之罪,重了就是抄家灭门的谋反之罪,朝中官员。谁也担不起的。

趁马玉昆、李秉衡向大沽口开拔的时间,李大成又在津门设了第二道防线,以天津租界、城池、北仓,三点为依托,齐世铎守租界、曹宝福守津门、李大狗与武卫军杨慕时守北仓。

这个一字长蛇阵摆出来。洋鬼子想要直接攻打京师基本是不可能的,不管津沽直奔京城,那就是找死了,热兵器作战之中侧翼被袭击,伤亡只是小事儿,弄不好就是大溃败。

只要老毛子不从山海关打过来,无论是几国联军,多少军队,从哪登陆,想要进京。都得跨过这一字长蛇阵,以洋鬼子的嚣张跋扈,他们必然要从头打到尾,若他们真能如此,这一仗就只能是消耗战,即便他们能打到京城,二十余万振威军、武卫军、苏勇、练军,十万条枪、两百门炮,即使不能让他们断肢断臂,也能让他们在津沽一带好好吐一口老血。

第二条防线安排好了。李大成一一见了自己的兄弟、手下、女人、未来的女人跟岳丈,此一去或许就是死别,有齐世铎、曹宝福、李大狗三人在,振威军怎么也能打出一些悍气。只要桂顺能逃出去,将来英国人应该会支持他的,即使没有自己,有桂顺在,有之前劫掠的财物,振威军上下也会自成一系。有利益有财富,振威军这一势力团体的成型是谁也挡不住的。

留给李诚有一份几万字的长信之后,李大成只带着钱老八跟五百鬼头刀,上了直奔大沽的火车,王五等人死在战火之中可惜了,只要他们能将手里的把式传下去,作用比上战场要大得多。

一路看着铁路周边的青纱帐,李大成也希望能在大沽口顶上两个月,这样一来,京津一带怎么也能多打几十万石粮食,有了这些粮食,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到了大沽船坞,李大成就开始了战前部署,罗荣光的人马是最金贵的,应该把他们从炮台撤到大沽船坞、车站、码头的后方,炮火支援对此战关键,聂士成那边的北塘,应该不会是洋鬼子的主攻方向,一旦大沽口败了,聂士成西去是津门,北上是山海关,让相对较弱的练军过去增援,也算是增强了大沽口的战力。

李大憨坐镇大沽口炮台,现在的大沽口炮台,只是五处陷阱而已,石头缝炮台孤悬海口之外,不可用,李大成主动放弃了,威震海门高五处隔岸守望,在陆战之中,也算得上是要塞。

大沽口的炮台,跟别处不同,平地起炮台是要筑城修河的,五处炮台,三万人镇守,足以打上一段时间的攻坚战、阻击战了。

李秉衡部讨了个好儿,守在炮台后方,这厮也是个没本事的货,这哪是什么好事儿,洋鬼子的第一拨攻势,势必会越过大沽口的炮台,李秉衡的苏勇驻扎的地,就是第一战场,能顶住,李秉衡的人马还有一丝活路,顶不住就得遭受洋鬼子与振威军两方的屠杀。

马玉昆,出身贫寒,作战在大清诸将算是勇猛,与李秉衡这样的貌似忠臣不同,让他做炮灰可惜了一些,在大沽与北塘中间位置挑扁担,就是李大成给他的差事儿,大沽这边用不着他,一旦洋鬼子想从北塘登陆,马玉昆所部武卫右军就是聂士成的后援,即便北塘败了,有马玉昆在,山海关的宋庆,也不会放任自己的五六千人马不管,这一手也间接的把山海关的军团拉入了战争之中,涉及到自身利益,跑怕是跑不掉的,津门不失,宋庆不敢丢下山海关不顾,错非他真的不怕死,若真不怕死,还怕洋鬼子吗?

剩下的十一万多人,李大成沿大沽船坞、码头、车站布了一道弧形防线,大沽前线十五万人,听着是不少,可这么一分,每条防线上的人就不多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一章 硬扞德国战车(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