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恐怖悬疑>掘金帝国>第205章 :尺尊公主

我想这石室装饰的设华程度,除了她还能有谁有这个资格,配得上享受如此规格的陵室?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的相当然,我们又向前走了约十几分钟,发现墓室两边的墓壁上,画满了光艳十色的壁画,壁画上下高有二米多,长像一幅无尽的画卷一样,无尽的向前伸去。\|\|j|d|x|s||【首发】

壁画上描绘的,是具有印度风情的人物故事的画面,在画中道路的左右的旁边两排,站满了古印度的仆女,她们尊敬的向中间走来的女子敬仰,面容上尽带着羡慕和敬畏之情,中间的大道上铺满了鲜花,定眼一看,这些鲜花,居然全是杜鹃花,女人身穿尊华高贵的服饰,头上带着镶满了,珠宝的冠帽,在两排女仆的两侧,各站了五名女童。

女童手中捧着金光灿灿的黄铜罐,罐中插着鲜花,有一国王模样的男人,将铜罐中的花取出,插在那个高贵女人的头发上,年迈的国王给这女人摸头,女子又给这国王跪下吻脚部,在往后画的则是,国王将女人抱上了一头黄牛之上,黄牛驮着女子,向前走去,前方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男子,男子意气风发,一身帝王的穿戴,两旁全是土蕃时期的将兵护卫。

没错了我看着这些墓画,己猜出了她的身份,她一定就是尼泊尔的公主,而骑马的皇帝模样的人,就是松赞干布,画的下面对应的有藏文,我让大金牙,过来给大家翻译,看是不是尺尊公主。

大金牙摸着腮帮子,拿着放大镜边看边给我们讲:“除了她出嫁赞普,还有谁能有这么大的排场,能脚踏尼泊尔国花走路,“杜鹃花树高3米多,树冠直径5米,七枝丛生,棱干上布满苔藓,树龄在400年以上。

一年中仅7月份无花,其余时间均可见花,花色大红,经专家考证,为锦绣杜鹃的变种,十分珍贵。

杜鹃品种可分为红色系、紫色系、黄色系、白色系、复色系及其他等系列。2。按花期分杜鹃品种可分春鹃、春夏鹃、夏鹃和西鹃。春天开花的品种称为春鹃,春鹃又分为大叶大花和小叶小花两种;6月开花的称为夏鹃;介于春鹃和夏鹃花期之间的称为春夏鹃;而将从西方传入的单独列为一类称为西洋鹃,简称西鹃.。。

墓壁上画的杜鹃花,则是红色系,艳红的花朵,火焰的品种,画的非常的真实呀!

还有那金光灿灿的黄铜罐,上面插满了鲜花,在尼泊尔,是以童女迎宾的特有习俗,视童女为圣洁的象征,无论是国王出记还是迎送外宾,总要安排5位童女敬献鲜花,以示吉祥,看来定是松赞干布,专为她安排的迎接仪式。

还有那印度模样国王的老迈男子,是她的父亲,在尼泊尔能享受到国王的摸头,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到的,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施此礼时,双手齐胸合掌,同时口中道着“纳摩斯德”向那人问好。

而这“摸头礼”是国王对下属、臣民的礼节,一个尼泊尔人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抚摸,那将是终生的荣幸,他们晚辈见长辈要施“吻足礼”(即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在晚辈的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

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人时,或拜见上司、长辈时,则要施“掬手礼即是施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尖触到自己的额头)。

那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呀,握手礼在尼泊尔也开始命名用,在挚友相见时,常以握手来表示问候,在山区,人们初次见面时,都要伸出舌头向对方致礼,那里的人们,把这种礼节看成是以赤诚的心在欢迎你,尼泊尔妇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尺尊的父亲将女子,抱起放到黄牛上,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其实这里面是有内在含义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以后,当时位于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为了免遭灭顶之灾,才将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可也有人说松赞干布之所以要迎娶尺尊公主为妃,是为了加强与泥婆罗的友好关系,从而起到巩固吐蕃和印度半岛的宗教联系的作用,并采取用兵逼迫尼但尔(当时叫泥婆罗),对方才迫不得己将尺尊公主,下嫁到土蕃的。

尺尊公主在入蕃时带来一些工匠,还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根据某些书籍记载,尺尊公主建造寺庙失败,建筑多次倒塌,请文成公主指导,与文成公主共同建造寺庙,于是就有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

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真公主,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金城


状态提示:第205章 :尺尊公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