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敌当前,应以战事为主。就依敬德之言,调取十万兵马,千万阻击突厥。”李世民最终在关键时刻选择偏袒尉迟恭。
这种做法没什么错,尉迟恭是根直肠子,一时半会儿跟他将不明白道理。而杜如晦、房玄龄两人都是学士出身,相对涵养也会高些。再说了,京城都要不保了,多留五万少留五万兵马并没有太大差别。
“臣谢主隆恩!”尉迟恭眼中感动的泪花闪闪,对于李世民的信任感激不已,得此明主,不仅可以畅快杀敌,也不需小心度日,老天对自己不薄啊!
事后,李世民又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留下,把自己的苦衷说出,希望两人能够理解。房杜二人当然表示不在意,但是杜如晦还是提出,对于这批勇将,还是要提高文化层次方面的修为。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突厥接连攻克大唐的城池,已经泾阳,距离长安不足四十里。颉利可汗激动不已,暗自嘲讽汉人的阴险狡诈,父子兄弟相残,勾心斗角,殊不知外面已经变了天地。
然而,就在此时,颉利可汗听闻一支唐军正在火速赶来,领头之人则是大唐名将尉迟恭。
听说对方只有十万兵马,颉利可汗并没有在意,连日的胜利已经让他冲昏了头脑。而且他自认为比较了解这些汉将,尉迟恭为铁匠出身,使得一把好长槊,但是性子急躁,标准的武夫。
所以颉利可汗命令大军原地扎营休息,他则想着尉迟恭的大军赶来,怎么也得明日中午,等到凌晨时分,可以设下埋伏,诱敌深入,若是能全歼这支队伍,便可直攻长安。
颉利可汗想的是不错,也知道尉迟恭是个急性子,但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的性子竟然这么急。半夜时分,突厥兵正睡得香甜,突然听到杀声遍野。
颉利可汗连忙披衣外出,却差点惊掉了下巴,因为尉迟恭的大军已经赶到了,而且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对突厥大营进行了袭击。
这怎么可能!唯有铁骑才能达到这种速度,尉迟恭起兵不过两万,其余皆为步卒,他们难道都不怕死吗?
身边惨叫之声不绝于耳,很多突厥兵都还没有拿到自己的武器,即便找到了,也没有时间穿铠甲,面对全副武装的唐军显得十分慌乱。
在尉迟恭的带领之下,唐军与突厥兵展开了殊死搏斗。唐军神兵天降,突厥兵措手不及,在将近一个时辰之内,都是唐军占据很大的优势,突厥兵死伤过万。
然而,唐军一路奔袭,又是连夜作战,肚子是空的,四肢是酸的,很快便体力不支。而突厥兵也从惊恐之中回过神来,相互帮衬着终于找到了铠甲战马,而且人数又有绝对的优势,在颉利可汗的指挥之下,突厥军边战边形成扇形队列,大有包抄唐军的架势。
颉利可汗激动不已,损失的兵马并不足以让其伤筋动骨,所以当即否决了开始诱敌深入的想法,而是改为全力进攻。
不过,颉利可汗也太小瞧汉人高级将领了。他们所谓的出身寒微已经成为过去,而这些将领们整日追随大唐最优秀的君主李世民征战四方,作战经验十分丰富,闲暇之时,也会去弘文馆旁听,而且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样的高参,耳濡目染,现在的尉迟恭不见得来个华丽转身,成为杰出军事家,但是独当一面的能力还是有的。
尉迟恭一看情况不妙,不由冷笑一声,立即下达命令,收兵!
来势汹汹的唐军又如同退潮一般退了下去,颉利可汗见对方不中计,十分恼羞,命令大军穷追不舍。
很快,颉利可汗便看出了端倪,因为这个尉迟恭逃走的方向根本不是长安,由此也可以证明一点,尉迟恭害怕长安受到威胁,如果没有推算错的话,长安现在的兵力也不过几万而已。
颉利可汗得意洋洋的再度让大军安顿休息,吃饱喝饱睡足之后,一鼓作气,夺下长安!而尉迟恭见敌军并没有追赶上来,没有再继续跑,也是吩咐唐军原地休整,密切关注突厥动向,不得有任何闪失。
前方战况送到李世民手中的时候,他却是一脸忧虑之色,众臣都提心吊胆,以为是吃了败仗。
“尉迟敬德不负皇恩,在泾阳大败突厥,斩首万人有余,并擒获突厥数名官员。”
李世民说完,大家交头接耳,这不是打胜仗了吗,怎么还不高兴呢?朝堂之上为首几人都很清楚,房玄龄上前说道:“陛下,虽然尉迟将军此战并未伤及突厥元气,但却给其当头棒喝,在气势之上更胜一筹。”
“陛下,此战可拖延突厥一时,等其试探一二,必知究竟,不能不防啊。”魏征也上前说道,房玄龄直皱眉,这个道理他也懂,话要一口口说,不能上来就全盘否定,让人心里不痛快。
“那依诸爱卿之言,又当如何是好?”李世民环顾四方。
立刻,朝堂之上响起了热烈的讨论之声,而且是争得面红耳赤。一方面是持积极态度的,认为尉迟恭定能拖延突厥,等待各地援军,即便是进犯长安,长安易守难攻,再有尉迟恭回头来打,双面夹击,也一定可以打突厥一个落花流水。
李世民频频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在想,如果突厥真的胆敢兵犯长安,他还真是技痒,说不定会御驾亲征。
另外一方,则是保守派,以宇文士及为主。他们认为长安岌岌可危,与其留在此地冒险,不如暂时先退避洛阳,众所周知,洛阳的防御工事远强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