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仙宋>第383章 搅乱东线、两肋插刀(下)

战场,永远是瞬息万变、令人无法真正做到随时掌控的。

然而似乎自从鬼面红巾军从河东崛起,自从刘行这样一个天外飞仙来到这个时代开始,一切便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几何时,从五台到代州,从忻州到太原。刘行计谋频出,血战频捷。刘行的计策,一次又一次让女真人惨败铩羽,一次次让金国的名将折戟伏沙。

这一次,东路折可大、中路张宪和西路的折彦直,双龙出海、一龙出关。从开始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刘行的“两肋插刀”计策要给实际已如夕阳一般沉沦中的金国再送上重重地一击,将其那摇摇欲坠的王朝击溃得更加飘摇与动荡。

折可大率先出兵了,在誓师的时候,折可大是这样对他麾下的将士们说的:无论是府州同来山东的兄弟,还是在这齐鲁故地投入我军的手足,我希望这次都能用你们最大的本事向世人证明我军敢战、能战、善战。

无论是家人死在金狗铁蹄下的,还是曾经被迫蛰伏于金狗的。我都希望此番可以将你等的心洗涤干净,只留下一种念想、那就是杀敌建功。为国雪耻,为亲人报仇。

话到最后,折可大突然率先吟唱起了刘行写词、王命德谱曲的歌曲来:“好男儿、上沙场,不灭鞑虏不还乡。好男儿,奋战强,永远前进不迷茫……”

“好男儿、上沙场,不灭鞑虏不还乡……”

六万名将士附和着高声吟唱起这样的歌来,在歌声中六万人踏上了山东宁海军的战船出海了。

当第一波风浪迎面扑来时,六万人齐齐回望岸边的故乡,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都下定了一个决心:此一去,不灭鞑虏不还乡。此一去,不捣黄龙不归家。妻儿父老,等待我等建功立业、凯旋而归吧!到那时,举杯共祝饮欢畅……

折可大挥师出海,吴璘却也在其后出了海。不过身为山东提督的他。不是也去参战、而是奉刘行的密令护送着山东巡抚胡寅出海前往高丽。

胡寅不是胡定国的儿子、那个前任的内阁六尚书之一吗?刘行为何会想到让他一个大儒去高丽做说客,他能说服人家高丽王出兵来帮忙吗?

答案在刘行的心底里,早已有了十足的定数。

胡寅去高丽,是可能不如马扩去更有效。但高丽国和东海之上的另外一个国家一样。自唐朝起便对中原文化及其仰慕。

基于这一点,作为大宋朝著名的学者,胡寅去了至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被人家冷嘲热讽、甚至干脆连人家国王的面都见不到。

而不苟言笑的胡寅,实际上在刘行的认知中,他是一个典型的心思缜密、诡计良多。临机性强、超级腹黑的家伙。

让这样一个腹黑男去高丽,相信高丽王再如何,也到最后只能被他牵着鼻子走。

当然,选择胡寅去,刘行还是看重了他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胡定国的儿子。

为何刘行会看重他这一种身份呢?原因很简单,汴京城里的旧势力在阴谋反叛那些事,刘行已经知道了。

一旦种师中真的醒来,一旦以种诊为首的自家师门中人集体反叛,一旦全天下前朝遗老遗少们一起闹起来。刘行需要一个能帮助自己在道德上抢占制高点,最大程度去反击那些叛党的人。

武将方面。宗泽自然是抢占制高点的不二人选。因为即便是种师中真醒来,在武夫群体中他的号召力也远不及宗泽。

若是在拉上胡定国这样一位当世第一大儒,一杨时、赵鼎等人做配合,刘行才敢确保自己在儒林中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既然想用人家来帮自己,刘行自然不会吝啬。怎么不吝啬呢?那就是封爵。

之前杨沂中不是封了大宋第一伯吗?好,胡寅刚刚无奈地接下去高丽的活,刘行便让吴璘将一封密诏打了开来。

这密诏上写的是什么呢?是以天枢院名义正式封胡寅为大宋朝儒林第一个伯爵、三等文远伯。

这是何意呢?意思很明了,刘行这就是在告诉“一门四杰”的胡家一句话:跟紧小爷好好干,你敢帮小爷出头,小爷就让你一家全都封侯拜相、封疆受宠。

儒林第一位爵爷。当胡定国和他其他两个儿子得知出海之前,胡寅已经成为大宋朝儒林第一位爵爷的消息后,果不其然地那父子三人做起事来也是更加卖力气命了……

武有折可大、文有胡寅。两肋插刀这计策中,看上去似乎是山东的东路占了上风、要出尽了风头。

可是事实上。在刘行确定要执行这个计策时,心中却早有了分寸、不可能真让山东一家独大、将功劳和风头全都揽了去。

那谁来制衡呢?显然只是一个折彦直还不够,恰恰杨沂中耐不住软磨硬、最终选择的张宪正是刘行攘外同时安内,搞平衡的最佳人选。

折可大也好、折彦直也罢,论武力、带兵能力上都与张宪不相上下,而且声望其实远比张宪高。

可是偏偏折家叔侄都没进过讲武堂。没被刘行耳提面授过,对火器为主的新军如何指挥作战上远不及张宪。

胡寅是当今天下“一门四杰”的儒林名人,可张宪呢?人家老子虽然现在因泄密被刘行下令抓了起来,可张家业是书香门第、世代孔孟传家的。

张宪也有文采,颇具边塞诗那些大家的真传,最近一段时间写了不少让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的诗词来,正送去请王命德给谱成歌曲。

可以说,张宪实际上是武能上马定乾坤


状态提示:第383章 搅乱东线、两肋插刀(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