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票,25张月票就加更!月票,能来得更猛烈些吗?
....
临安城东北,临漕寨。
这是一座紧邻着大运河东岸的军营,是宋军最标准的营寨布局,最外围是一道十步宽的壕沟,接着是一片十步宽的缓冲区,在战时可以用来布置鹿砦、拒马,然后是坚实的寨墙。
此处距离临安城北门余杭门大约15里,是临安周遭十二个军堡军寨之一。既是三衙大兵驻扎之地,同时也是拱卫临安的支城支寨。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所以周遭是非常热闹的。运河边上成片的都是米粮码头,粮库成排,粮船成行。码头外面则都是密密麻麻的低矮平房,几条小巷子就以运河码头为起点发散开来,一直延伸到军营西缘,组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城镇。这个镇子叫临漕镇,在临漕小镇的最外围,还有一道新起的土墙,周长有七八里,是四川之战告急时修筑的。
临漕寨内,中央建有高大的望楼,四角各立角楼,寨内房舍井然,校场平整,足可以驻扎5000大军。这里是殿前司所属一军的驻地,照理应该是有大兵常驻的,但是当陈德兴的3000精锐开进来时,却空空如也。而且所有的房舍里面都积满了灰尘,推开寨门的时候,巨大的木门还发出一阵“吱呀呀”的鸣响,看来也不是经常有人来推动的。
不过身为临安子的陈德兴却知道,临漕寨内驻军并没有被调离,他们就住在临漕镇上——临漕镇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早年临漕寨驻军的后代。百年之前是大部分的军卒都住在军寨里面,少量的军官带着家眷在军寨外面建房居住。渐渐的大部分军将士卒们都在军寨外面盖了房子,安家落户。
为了开些财路养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临漕寨的军人们就在运河边上建起码头、仓库,做起了米粮生意。而且越做越大。到了当下,自江南两路和两淮运来的米粮。大多都贩卖给临漕镇上有三衙军背景的粮商,再由他们倒给临安城内的米粮商人零售。
所以住在镇上有背景有官身的三衙军军官,基本上都成了粮商。普通士卒或是连兵都当不上的军卒家庭出身的丁壮则成了粮行的伙计……当然了,这个临漕寨内的甲胄、兵器库房里面,几日前还是满满当当的,什么步人甲、射士甲、乌锤甲、柳叶甲、山文甲还有专门用来装样子的薄甲,都应有尽有,弓弩盾牌长短刀矛什么的也一应俱全。
只要官家一声令下。镇上的粮行老板、粮行伙计们,还有扛大包的力巴们就能马上打扮起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开出来给官家过个眼瘾,混点赏钱。至于上了战场会怎么样……枢密院和三衙管军们还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
即便是要调三衙军上阵,也不会成建制调动,而是“抽调”诸军精锐,其实就是在三衙军军将和子弟里面募集些能打敢死的去上阵。三衙军中当然是有好汉子的,官家的亲卫殿前诸班直大多都是三衙军子弟充任——殿前诸班直的待遇优厚,但是考核非常严格。考试虽然理论上向全体宋军士兵开放,但是外镇勇士根本不可能千里迢迢的来“赶考”,因而诸班直勇士九成多是没有上过战场的三衙军子弟。
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忠诚度却是很有保障的……就如这临漕镇上的三衙军军将家属们一样,都是大宋官家的忠顺臣民。
……
3000霹雳水军精兵已经进驻,他们在萧山渡过钱塘江后,没有入临安城,而是绕城而过,直到黄昏才进驻临漕寨。一路上都是列队严整而进,除了吃干粮的一小会儿,没有任何休息。入寨之后也没有马上解散,而是认认真真的在打扫营房。布置防御,丝毫没有马虎。
陈德兴穿着锦袍。就站在自己的临时都统司廊前,看着他的军将在忙碌。和他一起过来的陈淮清、陈德芳、文天祥和王炎。全都不发一语的看着眼前一切,满营训练有素的士兵,让他们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惋惜。
一个霹雳水军军官大步的走到了陈德兴面前,一个抬手军礼:“右武,全军五部十六队,已经全部进驻完毕,今晚的岗哨、巡哨也已经安排妥当。另外,临漕寨的寨主,殿前司郑统领在镇上的丰乐楼摆酒,想请右武赏光。”
陈德兴脸上神色不动,只是轻轻地道:“全军禁止外出,谢绝一切访客,除非有我的命令!另外,今晚加个肉菜,犒赏一下。”
那军官行了个军礼就转身离开,陈德兴吐了口气,扭头看着脸色不予的老爹,微微一笑:“大人,终于安顿好了……今天时候不早,看来是赶不回临安城了,大人就在临漕镇上将就一晚上吧。还有个郑统领请客,不如就去叨扰一番吧。”
陈淮清重重吐口气,看看左右,沉默一会儿才道:“今晚上我就住在营里,正好和你说说话!”
虽然贾似道还没有把话说死,但是陈淮清是何等玲珑的人物,怎么会不知道公主下嫁的事情已经泡汤!凭着陈德兴今天在萧山渡码头上的一番言论,恐怕连假公主都捞不到,等献捷仪式结束就该治罪了!
看到父亲心事重重,陈德兴道:“孩儿愿聆听教诲。”
陈淮清压住火气,“你若真的听吾教诲,明日就自请提祠……”
提祠就是提举宫观——官位荣衔不变,差遣换成提举某某宫观,当然也不是真的要去管寺庙道观,而是个隐退的名义。
“要提祠也不急一日吧?明日的赐宴总是要去的,听说蒙古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