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污染是城市带的伴生品,远离光污染也意味着远离城市带、宜居区。天文学家和真正的爱好者为了理想和爱好,可以耐得住寂寞,远赴深山、草原、高原、极地,只为守候那片宁静至美的璀璨星空,普通爱好者却无法长期坚持,“蜜蜂星空盛典”的参与者同样如此。
综合考虑之下,组织者没有选择国外的黑暗天空保护区,也没有联系青藏高原上的暗夜星空保护地,而是就近寻找,最后找到了附近的漳浦县。矬子里面拔高个儿,这里好歹能够看到大部分亮星,已经比鹭岛市区强出去几个级别,再加上ifi、4g信号和方便的住宿环境,舒适程度可比跑远路去草原和高原强出去太多。
当然,之所以没去那些地方,也和蜜蜂在天文圈子糟糕的口碑有关,既然相看两厌,索性不如不见。
蜜蜂对太空宇宙、天文星象的热衷可谓由来已久。先是专门研发用来模拟星空运转的超算程序,让拟真星空成为蜜蜂系3d游戏的默认配置,后来又成立空间开发公司发射“星眼”和“百眼”微卫星星座用来观察宇宙和地球,去年还赞助莎拉布莱曼去国际空间站放歌,并宣布投拍太空科幻电视剧《宇宙矿工》,这样一家极具宇宙视野的科技公司,本该成为天文圈子的好朋友。
然而,蜜蜂却做了件犯众怒的事情。他们未经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同意,擅自将宇宙天体的命名权送给自己的用户,用户只要达成特定条件,就能拥有给某个星体改名的权利,改动对蜜蜂系的游戏和应用普遍有效。
这张牌打出去,瞬间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前后参与的用户数量数以千万,最终更是有超过100万人获得了命名权。今晚的“星空盛典”,便是这次星体命名活动的年度总结活动。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代表齐聚于此,共同庆祝这历史性的一刻。
蜜蜂这么做固然大大提升了旗下游戏和应用的活跃度,却也把全世界天文学家给得罪了。
若只是单纯修改某个游戏里的星体名称,人家才懒得理会这种“圈地自萌”的行为,但蜜蜂大张旗鼓地将改动扩大到旗下应用,却有着喧宾夺主、山寨逆袭的意味,由不得人家不恼火。
虽然蜜蜂摆出很多理由,解释说这么做是为了打击山寨命名公司,推广天文知识,而且还预防性地将用户版星体名称和正式名称区分开,不但要单独下载插件,还有突出显示的“非正式命名”注释,但也只是得到了开明学者的有限接受,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拒绝接受“exolay”、“roy2000”、“越南粉丝星”这些奇葩名字,很多人愤而卸载了蜜蜂的星表应用。
这些名字自然是明星粉丝团的杰作,娱乐明星头上挂着“ar”的名头,本来就有命名星体的喜好。国内外已有至少两位数的明星获得了这份“留名太空”的荣耀。
只不过,iau为了保证科学的严肃性,对天体命名制订了严格的规则,恒星、星云、星系之类按照习惯给予数字和字母组合的命名,只有新发现的太阳系小行星才能有发现者命名。
想要“留名太空”,就需要找到并说服发现小行星的人,由后者主动提出申请,报经iau下属的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若是获得通过,将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通报,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和nasa的小行星数据库。
由于新发现小行星需要得到同行确认,新的命名也需要审批,这个过程通常要持续数年时间。
正规流程过于拖沓缓慢,还有较高的门槛,就算花心思达成目标,最终得到的“星星”也只是几亿公里外的大石头,需要借助大型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意思。
需求产生了,自然会有人出来想办法满足需求。
国内外陆续出现很多星星命名权竞拍网站,任何人只要支付几十美元的小钱,就能拍下一颗闪亮恒星改成自己的名字。作为证明,购买者将得到一份英文证书,有签名有编号,有些还支持“联网查询”,看起来似模似样。
这种证书本质上和一度风行网络的“灌水证”、“光棍证”没有区别,毫无权威性可言,只能用来自娱自乐,以及蒙骗不懂行的外人。随着淘宝商家的入局,“星星命名权”价格更是从几十美元一路掉到108元。
蜜蜂的“星体拍卖”其实也是这样,同样不可能得到iau的授权,同样属于自娱自乐。
不过蜜蜂给出的“命名福利”却是要厚道许多,命名权对整个蜜蜂体系有效,不但能在游戏里看到,还会出现在蜂软出品的星表软件上面,看起来却是要比那种空头证书正式许多,然后理所应当的引起了娱乐圈的极大关注。
现代化的明星粉丝团体有资金、有组织、有人手,远非一团散沙的普通用户可以比拟抗衡。随着各大粉丝团的相继入局,不断有知名天体被挂上明星名字,普通用户虽然尽力抵抗,却只守住了太阳、地球和月亮。若非粉丝团因为争夺太阳系、十二星座的命名权而爆发“粉丝星际战争”,月亮怕是也要不保。
到了最后,蜜蜂官方不得不紧急修改规则,将“娱乐圈星表”和“普通人星表”分开,同时宣布推出将要推出“星空盛典”线下活动转移注意力,才勉强将这场星际战争抑制下去。
至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