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极品透视眼>第934章 931轰他狗娘养的

按照吴家军的编制,一个中队有3个七十六人的小队,一个装备六门60迫击炮和六挺机枪,共七十人组成的混合火力支援小队,再加上19人的中队部,整个中队就达到了令人恐怖的三百一十九人!

这么一直强悍的军队,不要说在明代这种冷兵器作战年代了,就是在后世也足够强悍的。一些非洲小国的军队,还没有他们装备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吴名之所以对军队施行这样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明代的战争特点而制定的,按照前几次作战时得出来的经验,一个步兵中队完全可以歼灭十倍以上的敌人。而明代的一个游击将军,率领的部队也无非就是两三千人。这就是说,如果有哪一支朝廷的兵马单独出动的话,吴名只需要拉上去一个中队就完全可以把他们给打败了。

按照吴名编写的训练大纲,在敌人发起冲锋到两百米这段距离,先用六零迫击炮攻击,给敌人以大规模的杀伤,如果敌人还不撤退继续向前冲的话,两百米到五十米就是班用轻机枪和半自动步枪发威的时候了。到了五十米之内,就要用手雷来招呼他。

这么三道火力封锁线,不要说明代那些垃圾军队了,就是遇到通古斯野人也绝对能把他们给击溃。因为在冷兵器作战年代,军队的伤亡承受率都很低,能够超过百分之二十不溃散就算是铁军了。超过百分之三十不溃散,就可以称之为百战雄狮。能够承受住百分之四十的伤亡率不溃散,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注意,由于是冷兵器作战,再加上部队养着大批的军马,对后勤的依赖性非常重要,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一个战兵通常需要三至五个辅兵协助,也就是说,实际上打仗的军队也只有四分之一,那些动辄上万的战争规模,充其量也就是几千个人在那里舍死拼杀,如果把这些人打败了,剩下的辅兵就是俘虏了。

这还是针对通古斯野人而言,如果说大明朝的军队就更不值得一提了,由于明军施行的是亲兵制,这些人拿着比普通士兵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军饷,吃的好穿得暖,属于统兵将领的私家军队。上了战场之后,他们只会按照自己主子的眼色行事,主子说冲,他们就冲,主子跑他们就跑,虽然有一点战斗力,但也要看统兵将领的意志是不是坚决了。遇到哪些能打仗的将领还好一点,如果遇到的将领胆小如鼠,就会一哄而散。

至于亲兵在整个军队里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也要看统兵将领能不能养得起了,以游击将军为例,肥一点的会养上一两百个,而那些穷不垃圾的将领则只有几十个,虽然这部分人占有的比例很少,但却在战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那些普通的士兵天天吃不饱饭,拿着少的可怜的饷银,自然要把目光盯向这些亲兵了,如果连他们都不愿意打仗,那些普通的士兵就更不愿意卖命了。

包抄刘泽清后路的是第一联队一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正是在第一次战斗中立过功的王山壮,由于第一联队有九个中队长,都想争得这次任务,王山壮是费了好大劲,最后又把他的老爸搬出来讲情,这才软缠硬磨得到了这个任务。

就在刘泽清的部队过去不多久,王山壮带领部队就从二十里以外的山沟里,一人双马迅速迂回到了敌后,之所以埋伏在二十里以外,王山壮也是按照训练的要求,确切的说根据明军行军的特点而做出的决定。

刘泽清的这支部队就像所有的明军一样,能省事的事情他们一定会省的,绝对不会多出一点力气。按照规定,部队在行军期间夜不收要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探查,所以这些夜不收们绝对不会多走一步路。

之所以规定夜不收的探查距离为二十里,也是根据战争特点所设立的,因为每隔十里就是马匹的一个极限,如果快速奔跑每隔十里就要停下来歇息一会,也就是常人所说的保养马力,当跑到二十里的距离就要再歇息一次,到了这个时候,攻击一方马力就基本消耗完了,就是冲上去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说不定还会上赶着去送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交战的双方都非常爱惜马力,一般的情况下,在不到两百步的冲锋距离时,都会让马慢慢的走,但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让马慢慢走,就是去了战斗的突然性,所以明军才会规定夜不收的探查距离为二十里。

按理说明军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也充分考虑了战场上所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场上还有一人双马的情况发生,战马可以跑十里路就必须停下来,如果五里路就换马,当然就会跑的远一点了。

再加上吴家军只是一支骑马的步兵,根本无需骑在马上与敌人对冲,即便把马跑废了也无所谓。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刘泽清的手下才犯了经验主义。这也是因为明朝严重缺马,一人双马在他们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

手持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刘泽清行军的状况,就在王山壮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准备要冲上去捅刘泽清的菊花,突然发现刘泽清的队伍里分出了两千人马,快速向自己这边移动过来。

看到这种情况,王山壮高兴了,很快就按照训练大纲布置好了三道封锁线,然后就静等着敌人上来挨宰了。

“敌人距离前沿阵地还有两千五百米!”侦察兵大声喊叫着,以至于震得王山壮的耳朵有些发痒。

在这个年


状态提示:第934章 931轰他狗娘养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