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修炼一些人员在战场上进行急救治疗,初步的一些内容的教导并不算是很复杂。但是想要让这些人员发挥出足够的作用,并不是仅仅传授一些初步的包扎或者是救治就能够完事的。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及格的急救人员还需要分辨出伤员受伤的部位以及能否用战场急救的方式来进行救治。
这也就是说,单纯的一些战场救护的教导方式确实是能够满足部分的需要,但是更多的,是这方面的人员的考核方式不得不用严格的标准来进行界定。
这个时候的医工,很多时候只能够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治疗。
不是说这个时候并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救治体系,而是说很多医工人员都不认得太多的字,甚至是有些人只是凭借自己从父兄的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初步习得一些治疗比较简单的伤病的能力。
严格来说这些医工的治疗方式很难称得上有效,而用来作为战场上的治疗人员,则是相当不可取。
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张嘉师苦恼的是真正的医工很少,而且有能力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教导他人的人员则是更加稀缺。
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尽管张嘉师在急救人员的教导方面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完善的计划,但是受限于师资人员的问题,在这么两三年的时间,只能够有大概五千人左右的战场急救人员达到出师标准。
而整个大秦帝国的部队很多,能够摊分到每一个部队的人员,则是非常稀少。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张嘉师只能够集中更多的人员配置,然后让这些人员尽可能的发挥出相应的能力之余,也不会拖累军队作战而出现的伤亡救治效率。
毕竟一支部队分摊下来只有三五个人,跟一支部队分摊下来有三五十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明显是后者的效率更加明显。
这样的分配让很多部队的急救人员等同于零,张嘉师表示这么一个情况他自己都很是无奈,因为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张嘉师只能够集中人力来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分摊本来已经不多的人力资源。
也许这样做,会让一些二线部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得到作为标准线的人员配备水平,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张嘉师只能够在眼下这么一个情况下,做出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选择。
……
这五千多人的急救人员,主要被张嘉师安排在中央军团跟长城沿线的驻守部队编制当中。
而平均下来,一支五千人的官兵当中能够配备约莫百分之一的急救人员数量。
这个数量明显也不太足够,但是张嘉师眼下还真的想要得到更多这方面的人手,都无法做到这个事情。
用僧多粥少就能够说明这个困境。
而在许庭麾下的官兵当中,恰好就有五十人左右的急救人员。
他们的任务主要就是在情况比较安全的前提下,救治秦军在战场上的伤员。
有些伤员受了重伤,他们反倒是有些无奈,因为根据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些伤员的伤势很严重,不太可能就这样移动对方的身体。就好比是对方骨头甚至是内脏负伤,这么一个情况摆在后世,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人可是最好不要随意乱动,因为他们一旦乱动或者是被其他人用不专业的手法移动,只会让伤势更加严重。
在这些人员的教导当中,张嘉师自然是将这个也可以说是急救常识的事情,明确的说了出来。
而这么一个情况的处理,也成为了一个急救人员的学习重点。
……
一、战伤救护的四项技术
(一)创伤止血
人体的血液有一定的路线,要准确地止血,就必须掌握主要动脉的压迫点。常用的止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用急救包或消毒纱布、棉花、布类做成垫子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多用于静脉、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出血。
。用手指或手掌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阻断血流而达到临时止血目的。多用于头、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头顶部出血时,在耳前对准下颌关节上方,指压颞浅动脉。颜面部出血时,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3厘米处的面动脉。头颈部出血,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总动脉,绝对禁止同时压迫两侧。肩腑部出血,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前臂与上臂出血,用拇指工其他四指压迫上臂内侧沟处的肱动脉。手部出血,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横纹稍处的尺、桡动脉。下肢出血时,大腿
及其以下出血,自救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用力压迫大腿上端腹沟蹭稍下方的股动脉;互救时,可用手掌压迫,另一手压在其上。足部出血时,用两手指或拇指压迫足背中部近脚腕处的足背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
。用于四肢大出血,主要采用勒紧止血法。止血时,先在出血伤口近端动脉上放一块布料或纸卷做的垫子,然后用三角巾叠成带状,或用手帕等就便材料绕肢体1~2圈勒紧打成一活结,或用枪通条、笔杆、小木棒插入其中,一提二绞三固定。
(二)伤口包扎
伤口包扎是为了压迫止血,保护伤部,防止感染,固定敷料、夹板。包扎的常用材料有三角巾、绷带、四头带。以下只介绍最常用的三角巾包扎法。
(三)骨折的固定方法
。在上臂外侧放一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