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五十四章

假如说美军是因为南北战争才对战争后勤开始越来越重视,那么在几乎同时期的西欧,拿破仑思维方式的后勤制度似乎越来越成熟。

这一点可以从普法战争当中的相应情况看出。

而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作为近现代的战争体系,其后勤方面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关联,有着一个传承的关系:

……

1868年,即普法战争之前两年,冯?毛奇元帅向德国政府提出了德**队战略集中的计划。

这些计划是以德国对法一国作战或对法国及其盟国作战的设想为基础,并以多年来对假想敌人的情况(当然包括假想敌人兵力和资源的精确情报)的研究为依据的:

“法如利用其铁路系统迅速集中兵力,将不得不在为孚日山脉分隔的斯特拉斯堡和梅兹附近分成两个主要集团下车。其中较小的集团一开始可能不向德国南部移动,而将在摩泽尔河上游同主力部队会合,这就只能靠通常的行军来完成。我将在珀拉蒂纳特占领位于敌两个集团之间的战线内线,从而能向(法)上述两个集团之中的一个出击;或者,如我兵力相当强时,可同时向两者进攻。我所有部队在珀拉蒂纳特集中,既可保护莱茵河上下游地区,又有利于向敌国发动进攻;这后一步,只要行动及时,必可先发制人,遏制敌对德国领土的入侵。问题是,我能否在莱茵河外、靠近法国边界的珀拉蒂纳特完成集中,而无受敌干扰之危险?对这个问题,我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的回答。我方动员准备(包括最小的细节)业已就绪。向摩泽尔河与莱茵河之间地带的运输工作,能利用六条畅通无阻的铁路线。每一部队何日何时出发和到达,均已拟妥时间表。在第十二天,第一批部队即可在法国边境附近下车;在第十五天,将有两个军兵力到达该处;到第二十天,人数将增至三十万;在第二十四天,各集团军将由它们自己的辎重队实施补给。”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法军的集中能进行得更快,因为它们的动员未安排具体日期。从拿破仑一世以来,法国只是实行局部动员,即开赴前线的陆军部队,是靠后方驻军扩充兵力。”

“法国人由于铁路系统效率高和车辆供应充足,能把西北地区的守岛部队(包括兵营)彻底运空,无需等待后备部队编入,极短时间内就可在边境组成一支十五万人的军队。此种鲁莽行动是符合其国民性的,而且军界对此作过讨论。假设(法国)已决定搞这样一支临时应急、配有骑兵和炮兵的军队,它必将于第五天在梅兹编成,并可能于第八天在萨莱路易越过边界。我应仍有力量控制我之铁路运输,使我军部队在莱茵河下车。而敌进抵该线尚需六天行军,其时(即第十四天)因双方兵力相等,敌之推进必陷于停顿。只要我控制住渡口,几天之内就能以一倍于法军的兵力发动进攻。”

“如我与法一国作战,则上述数字还可增加三万一千人,因第一和第二巴伐利亚军可立即编入第三集团军,使该集团军兵力增至十三万人,并使德军总兵力增至三十八万四千人。到第二十天之末,在铁路完成上述部队集中(任务)之后,第一、第二和第四军就可开往前方,从而使我之总兵力增加到四十八万五千人。”

这一些基于后世翻译出来的内容,说明了普鲁士当时为了应对其作为最大的敌人——法国,在普法战争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普鲁士人当其时为了应对有可能会爆发的战争,或者是说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的战争看,其对法国已经进行了详细深刻的理解。

毛奇的猜想很有可能是基于相对正确的情报来源作为基础的,而也就是因为如此,普鲁士在进行相应准备的时候,其后勤管理方面的工作,要远比起法国充足。

……

在普法战争之前,这一计划大体上象原来设想的那样付诸实施,只是部队集中的时间按后来修改的计划行事,反而减少了四天。

上面所述的情况判断与我们探讨的主题有关。它表明:(一)德国作战部队组织完善;(二)对敌人的战略与资源情况作了分析;(三)对德国的资源情况作了极其详细的分析;(四)德国的资源已被用于满足战略和战术的需要,以达到战争的目的。

大量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出色,而组织机构又与实际条件如此地适应,归根到底证明一点:获得这一成就,是对任务作了精确的分析并有明确分工的结果。

因为维持(就广义而言)作战力量所需的劳动或“活动”(用冯?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如何分工,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关键之点。为了寻求任何形式的政府在后勤工作方面都能普遍适用的原则,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德国的体制作一概略的考察。

德国陆军部是全军最高行政主管机关。“一般可以这样说,凡有关行政、组织和军备的事务,均属于它的职权范围。凡有关人员、纪律和纯军事性质的事务,只同它有间接关系。其理论是:在这些方面,指挥官们是最高权威,当然,他们还要听从皇帝的指示。然而,因为陆军部控制了财权,任何部署(不管它可能影响哪个工作部门),如无它的合作,或者它的同意,也难以顺利完成。”

而作为这些描述的证明,普鲁士对其相应的军事机关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以及提升:

陆军部设有下列机构,每个机构由一名陆军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