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种选择是正确的,而张嘉师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毕竟就算是张嘉师没有跟杨翁子提及过这样的情况,对于他而言,他都愿意选择相信一个军中宿将的决定。
张嘉师随后走到地图边上,看着云中城的标志,他沉默的在这这个标志上轻轻的敲击几下。
死守云中城的决定,从现在的角度而言算得上是弊大于利,因为在云中城的情况而言,数万算得上是久经训练的军队集中在云中城,固然是大大的提升了防御云中城的成功概率。但是在军事角度而言,这种情况看起来相当的不可取。
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将一支重兵驻守在一个死地,是非常冒险的安排。
而且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这个死地想要让匈奴人付出更大的代价,难度同样也很大。
但是完全放弃云中城的话,对于大秦帝国的北方边疆无疑是很大的影响。
白起在张嘉师作出这方面的确定之前,就说出了一点:“云中城与九原郡互为犄角,若是云中城被一举而下,九原郡很有可能会直接面对匈奴人更大的压力。这一个情况很有可能就不是李勉所能够轻松面对的。”
白起的意见,张嘉师自然是不得不重视,再说了在这方面而言,白起也没有说错,作为大秦帝国在北方边境的突出部,云中郡与九原郡可以说是唇齿相依,若是云中郡完全失守或者是放弃,即使是守住九原郡,恐怕都要面对匈奴人更庞大的军事压力。
而张嘉师是无法忽视一个情况的,那就是根据李信的描述,那就是上郡的不少县邑的防御体系,虽然不算是形同虚设,但是最好别指望这些县邑能够用足够的自保能力。
听到了李信的描述,张嘉师不禁想起在几年前从九原郡南下上郡,直取关中的时候,也曾经看到过沿途的城邑显得相当破败,
这一点事实上是大秦帝国的民力限制所导致的。
哪怕是作为国家工程的长城,始皇帝更多地只不过是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在一起,而非全面翻修一条长城,就知道大秦帝国在民力方面的紧缺。
张嘉师眼下的民力使用基础,远不如大秦帝国,即使是在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作战区域的城邑或者是村落,也不过是简单的修复或者是平整一下废墟而已。
而对于上郡的这些相对比较完好,但是日渐破败的城邑,大秦帝国眼下还真的无法找到更多地人员来处理这个困窘的局面。
而根据张嘉师从各地郡守转送过来的描述当中,长城沿线的大部分郡县,日久失修的城邑不在少数。
而没有遭受到秦末乱世的影响的城邑,情况还好一些。
但是在渔阳郡一直到代郡沿线,只要是成为战场的城邑,大部分都没有进行完整的整修。有些甚至是简单的填补一下缺口而已。
而更为严峻的事情就是,不少郡守只能够在一些城邑当中,安置最基本的防御兵力,维持这个城邑的防务体系。
在渔阳郡北部,本身已经算是相当的地广人稀,而在短短数年内经历了东胡人突破长城防御线,大举南下以及之后不到两年就爆发的韩广之乱,渔阳郡大部分城邑本身就剩下驻军存在。
若非是在张嘉师西征之后,一咬牙下令从商郡以及当其时的辽东郡迁移部分人口充实渔阳郡,恐怕张嘉师看着千里无人烟的渔阳郡,就得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而更要命的是,长城沿线的郡县,不只是渔阳郡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张嘉师很清楚一点,一旦长城沿线的防御体系被多点突破,恐怕长城南面一段距离的大部分城邑,都会遭受到匈奴人的掠夺。
尽管匈奴人不一定能够得到太多的东西,但是有一点张嘉师自己是无法面对的,那就是这些郡县的人口虽然因为各种因素而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充,有些城邑恐怕甚至是干脆变成了军营。
但是匈奴人可不会管太多,这些城邑对于匈奴人而言,就是最大的诱惑……
张嘉师自己都不会太指望戍守这些城邑的将士能够有多大的作战能力,毕竟不少的城邑本身就是只有最低限度的防御力量。
而且这些官兵的实力,甚至是不如一些内地郡县的大城的同僚……
所以,若是事情真的发生了最恶劣的变化,张嘉师自己都很难想象这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地狱。
只不过,他眼下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因为在始皇帝时期,大秦帝国好歹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而眼下,张嘉师虽然没有进行人口普查,但是他也能够想到的是,除了少数几个郡县,绝大部分郡县的人口数量,不“蒸发”超过一半就不错了。
……
而看着地图的张嘉师,在一会之后将眼光放在辽宁郡的北方,也就是眼下东胡残存的控制区上。
对于东胡人,张嘉师并没有什么好感,若非是东胡人的存在能够起到牵制部分匈奴力量的作用,在去年,张嘉师就不会大义凛然的下令支援东胡人。
而张嘉师自己也知道,眼下爆发的匈奴人大规模入侵,东胡人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少,还真的不会让张嘉师舒心。
只不过,仅凭东胡人的存在让匈奴人无法肆意进攻包括辽宁郡在内,眼下大秦帝国几个关键地区之一的东北地区,让张嘉师在物资供应上能够维持一